一、考查目的
《證據法學》作為證據法學和訴訟法學專業的核心學位課程,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證據法學基本原理、證據法發展歷史、各類證據規則、證明制度的掌握、理解與運用情況。
二、考查要求
專題一、事實與證據
1.掌握
事實與證據的基本概念、事實的特征、證據屬性、事實認定
2.理解
證據的相關性、證據的可采性、證據的證明力、證據的可信性、事實認定的概念與模式、“證據之鏡”原理、事實認定是一個經驗推論過程
3.運用
證據屬性的審查標準
專題二、證據法理論基礎和體系
1.掌握
證據法的認識論基礎,證據法的價值論基礎,證據法的理論體系
2.理解
訴訟活動中認識主體的角色,法庭認識論的任務、動力和形式,證據法的價值準則,證據法的四大價值支柱,證據法的特征,證據法的理論體系
3.應用
證據法的理論體系中,相關性是一條邏輯主線,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是兩個進出端口,舉證、質證和認證構成事實認定的三個法定階段,準確、公正、和諧與效率是證據法的四大價值支柱
專題三、證據制度歷史沿革
1.掌握
神示證據制度、法定證據制度、自由證明制度、英美法系證據制度、大陸法系證據制度、混合法系證據制度
2.理解
西周“五聽”制度,西漢“春秋決獄”的裁判方式,唐代《斷獄律》中的證據制度,宋代和清代勘驗檢查制度,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證據制度建設
3.應用
理解證據制度發展的基本規律
專題四、證據開示
1.掌握
證據開示的概念、證據開示的權利與特免權、證據開示的特性、證據開示的意義
2.理解
證據開示的案件范圍、控訴方的證據開示、辯護方的證據開示、不履行證據開示義務的后果、法官在證據開示中的地位與作用
3.應用
證據開示的現實問題與潛在弊端、證據開示的有效運行及其保障
專題五、法院取證與證據保全
1.掌握
法院取證的概念、法院取證的范圍和類型、證據保全的概念、證據保全的情形、證據保全的概念、證據保全的情形、證據保全的類型
2.理解
法院取證的要求和方式、證據保全的程序
3.運用
關于法院取證的反思、證據保全的方法
專題六、言詞證據的提出
1.掌握
言詞證據的形式及其特點,證人證言以及作證特免權的基本理論
2.理解
當事人陳述的類型、收集與審查判斷規則、證人的資格與權利義務、對證言可信性的審查規則、律師-委托人作證特免權、醫生-患者作證特免權、親屬關系作證特免權
3.運用
我國證人出庭作證規則的基本內容、關于作證特免權的反思
專題七、實物證據的提出
1.掌握
展示性證據出示的原則和具體要求,辨認、鑒真和鑒定等證明方法,物證、書證等展示性證據的特點
2.理解
辨認和鑒真的一般要求、實物證據的辨認鑒真、勘驗、檢查、偵查實驗或現場筆錄的鑒真、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的鑒真、示意證據的鑒真、自我鑒真、鑒定及其作用、鑒定的啟動和救濟、專家輔助人
3.運用
展示性證據出示過程中的實踐問題
專題八、證據排除及其例外
1.掌握
排除規則的目的、作用,證據采納與排除的基本原理,證據排除規則及其例外體現的證據法價值
2.理解
可采性條件與排除目的、排除規則的懲戒與激勵作用、傳聞證據規則概述、傳聞排除規則及其例外外行、意見排除的例外、專家意見排除的例外、品性證據規則、品性證據排除的例外、非法證據排除的正當理由、非法證據排除的原則和例外、非法證據排除的證明責任
3.運用
關于我國傳聞證據規則的構建、我國刑事立法中的品性證據規則、我國的意見證據規則、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及其反思
專題九、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1.掌握
掌握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的基本原理,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理解舉證責任倒置的法理
2.理解
證明責任的定義與功能、證明責任轉移、證明責任倒置、證明標準的定義與功能、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刑事訴訟證明責任、行政訴訟證明責任、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刑事訴訟證明標準、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確信無疑”和“內心確信”的含義
3.運用
我國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我國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反思
專題十、質證與認證
1.掌握
質證的基本原理,交叉詢問與對質規則,認證的基本理論
2.理解
質證的概念和內容、交叉詢問、對質、認證概念、認證規則、認證的模式與方法
3.運用
我國質證規則的完善
專題十一、推定與司法認知
1.掌握
掌握推定和司法認知的性質及其功能,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于推定和司法認知的規定
2.理解
推定概念與功能、推定與證明的關系、刑事證明責任與推定的關系、司法認知的概念、司法認知的特征、司法認知的類型、司法認知的效力
3.運用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推定、我國訴訟法中的司法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