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下午14:00,為促進優秀科研成果的交流,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由社會與政治學院主辦、院研究生會承辦的第14期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系列學術沙龍在社科樓多功能廳B400如期舉行。姚德薇副教授為社會與政治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認同分化與整合機制研究》的學術報告,本次學術報告由趙捷副教授主持,社會與政治學院部分博碩研究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沙龍。
本次學術沙龍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由姚德薇副教授進行學術報告。首先姚德薇副教授對本次匯報的課題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向同學們推薦了和課題相關的閱讀書籍,例如《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我們能否共同生存?》等。之后,姚德薇副教授在緒論部分向同學們具體講述了該課題提出的背景和目前已有的研究概況,然后通過六章內容展開了生動的匯報。姚德薇副教授首先介紹了社會認同的概念和理論,讓同學們了解到認同理論的研究包含自我意識研究和同一性研究,并厘清了自我意識、同一性與認同的關系;其次,姚德薇副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認同,并指出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認同存在自我和他者的固有界限遭到懷疑及群體身份認同脫位的問題;進而姚德薇副教授剖析了社會認同的背后運行邏輯,指出前全球化時代的社會認同是從分散走向整合,全球化沖擊傳統社會認同格局的同時,社會也出現了反全球化運動,而互聯網時代則構建了新的社會認同;基于網絡化時代的背景,姚德薇副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的微觀和宏觀領域,并指出微觀社會認同分化主要有心理認同分化、思想認同分化和利益認同分化,宏觀認同分化則包括政治認同分化和文化認同分化;隨后,姚德薇副教授在社會認同不同領域的基礎上提出了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整合的探討和建議,指出微觀社會認同整合的途徑有凝聚社會共識、寬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多樣化、構建合理利益認同,宏觀社會認同整合途徑主要有建構更具共識的政治認同和建構共處的多元文化兩種途徑。最后,姚德薇副教授引用了陶淵明的一首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饒人。”,鼓勵大家在研究生和博士學習期間能夠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和知識水平。
第二個環節為互動交流環節,同學們對于較為抽象的社會認同分化概念依然有很多疑惑,尤其是在社會認同領域這一塊,就“微觀社會認同和宏觀社會認同的具體劃分界限是什么?”這一問題與老師進行了探討,姚德薇副教授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對社會認同的個人理解,認為微觀社會認同涉及的范圍較小,并且是較為務實的,比如個人利益、個人心理和思想等實際的東西,而宏觀社會認同則比較虛無,并且缺乏具體的社會載體。在微觀社會認同分化中的利益認同分化中,有同學認為國家利益認同分化應屬于宏觀社會認同分化,姚德薇副教授對此表示在利益認同分化中個人利益是基礎和主要的,而個人利益也會涉及到國家利益,因此也將國家利益劃分在利益認同分化中。
第三個環節為評議環節,社會與政治學院趙捷副教授應邀為本次學術沙龍進行點評和總結。趙捷副教授首先對姚德薇副教授的研究報告和學術成就給予了大力的肯定,認為此次報告深入淺出、觀點鮮明、精辟獨到、內容豐富,從社會學的視角和多個方面講述了在現代化、全球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社會認同的特征和運行發展等等,將宏大的理論視角和哲學深度的解讀相結合,并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不僅開闊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也能幫助我們思考復雜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層面。趙捷副教授認為姚德薇副教授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也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和姚德薇副教授多多交流,不斷探索,在社會認同的領域收獲更多的成果。
由社會與政治學院主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系列學術沙龍已成功舉辦十四期,延續了學院學術交流的傳統。該活動實現了師生之間面對面的學術交流與研究,提供了師生共享的學術平臺,營造了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激發了學生對學術活動的實踐熱情,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較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