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周四下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任劍濤為2020級財政學博士生作《審視政治國家的經濟只眼:財政政治學路徑》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馬洪范研究員主持。
任教授指出,我們經常從權威和服從的角度來談論政治國家,但實際上從經濟的角度觀察政治國家,可以得出非常多的獨特結論。從古典國家到現代早期的國家形態,再到成熟的現代國家,我們的國家觀察視野越來越廣闊,越來越復雜,僅僅從權力和權威角度分析是不夠的。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財政政治學交叉學科的研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聯手,是自熊比特以后才開創的學術傳統,并不是很悠久。
國家建構和國家建設的討論,是財政政治學的重要內容。任教授認為,把財政學、公共預算和稅收都歸為經濟學,是因為更容易觀察到它的效率。但財政政治學的視角,讓我們有一個貫通的視野,從國家構建的問題開始入手,再進入國家建設的問題。國家的精細化建設,精細化建構,其關系是什么呢?任教授打了一個比喻:從樓的建構來講,首先要建設這個樓的框架結構。其次才砌墻、內部裝修等,最后配備所需教學設備。如果大樓結構有問題,則不存在后續的裝修問題。
從國際關系上看,小國可以發揮國際領導力,例如新加坡。而大國有時候反而難以發揮——“原因是大國之間的制衡”,任教授做了一個簡單的假設。一個財政國家,國家建構是否合理,關系到國家建設究竟有多少騰挪的空間。國家建設騰挪程度的空間越大,那么改善這個國家的狀態的可能性也就越強。如果國家建設的騰挪空間很小,則國家發展時候遭遇到的天花板就越矮。
為什么國家財政會轉向財政國家,任教授認為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國家財政長期是以國家權力來對財政資源進行全方位支配。但是,當國家權力對于國家財政資源應用達不到效果的時候,就要被迫轉型,開始動用工商稅收手段來聚集財政資源。公共預算要解決的是一個國家運作的物質基礎,它與這個國家的基本權利建構,這個國家的納稅人構建密切聯系在一起。財政經濟學,強調收支平衡藝術問題。財政政治學把廣義的財政當做一個政治現象來對待,首先要從國家的基本結構和國家的建設藝術上去做出體制性的安排。從定義上看,兩者的差別是非常巨大。
中國的政治存在公共管理化趨勢。學理上,我們需要去搞清楚財政學作為一種財政政治現象,應當在優化現代政治結構的基礎上夯實。任教授指出,我們可以通過非常到位的技術來讓國家的財政資源無比豐厚。但從長期來看,不能保證國家的持續發展。
任教授認為,熊彼特《稅收國家的危機》提供了一個觀察現代財政國家的基本路線,形成了研究財政政治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熊彼特指出,從財政的角度來觀察國家,國家可以說是從領地國家發展到稅收國家的過程。在帝國時代,各個封建國家為了能夠運行,在分封的范圍來汲取國家需要的財政資源,與教會相抗衡的。領地國家并沒有專門、成熟的經濟手段。政教競爭使得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分離。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簽署,對國家財政,稅收和權力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權力對于它的物質基礎,有著天生的敏感,要讓稅收、財政和預算走向規范,人類是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后契約政治得以形成。
最后,任教授從邏輯講述中得出三點結論:第一,中國建立現代化治理體系,要從根本上解決制度布局的問題;第二,現代國家的建構中,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就能成為預算國家,我們需要去彌補基本要件;第三,政治國家一定要形成國家結構諸要素靈活互動的局面,政治家也要有經濟情懷。
400-18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