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尚希研究員為我院研究生做題為“經濟金融化問題研究”的講座,本次講座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楊遠根院長主持。2021級全體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教職工現場聆聽。
劉院長從什么是經濟金融化、經濟金融化的功能以及經濟金融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劉院長指出,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經濟和金融都在快速融合。經濟是運用資源創造財富的過程。從整體上看,經濟關系、一般商品、定價機制、經濟行為、基礎設施以及社會財富都在金融化,股和債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因此很難再用確定性的“非此即彼”二值邏輯思維去衡量和判斷風險問題。經濟金融化會內生出更多不確定性,從而形成我們經驗世界里不曾存在的公共風險。隨著經濟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風險公共化加快,公共風險會越來越突顯。相應地,財政風險也可能會隨之加大。金融自身也由此被改變,從過去的以融資服務為中心轉向以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為中心,這與資金供求關系向資產管理關系轉變直接相關,資金供給者反轉為資產的需求者,而資金需求者反轉為資產的供給者。
劉院長提到,經濟的貨幣化解決了所有權流動的問題,促進不同所有權之間的交換;而經濟的金融化則為所有權的結構化和社會化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貨幣化程度越高,市場化程度就越高,社會分工就越發達。金融化程度越高,財富使用的社會化程度越高,財富使用效率就越高。從整個社會來看,所有權的裂變是通過金融觸發的,能加快資本積累,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通過金融促進所有權的裂變,資源配置不再以“所有權”為中心,而是轉變為以“使用權”為中心,產權(包括自物權、他物權和受益權)替代所有權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
劉院長認為,經濟金融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經濟和金融通過不斷融合,轉變為新的金融經濟形態,進而轉變為新的社會形態。此外,數字革命與金融經濟的融合,更是顛覆了工業化時代的經濟金融的運行邏輯和發展方式。數字革命,并非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應該是與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相并列的第三次革命,因為由此導致的經濟社會數字化將重構人類文明,并將人類帶入數字文明時代。它塑造的超三維的虛擬經濟形態,導致許多傳統理論變得不再適用,知識體系也面臨重構。這就要求我們在考慮問題時,需要從牛頓時代的“實體理性”轉變為新時代的“虛擬理性”,把物理世界的確定性思維轉換成數字化時代的不確定性思維。
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面對新挑戰,劉院長建議,大家平時要多思考、多學習,學思并進,知行合一,不斷提升應對風險的本領和專業能力。同時要積極培養前瞻性思維,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個人發展過程中的“沉沒成本”。
劉院長的精辟授課引發了大家對“經濟金融化”問題的深入思考,激發了大家注重發現問題、多維度思考問題、系統性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為提升我院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指明了一條新路徑。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