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
工商管理學科培養的博士生是扎實系統地掌握工商管理學科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創新研究能力的高級人才,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備扎實、深厚和系統的管理學科理論基礎,并了解國內外工商管理學科的學術研究范式和前沿研究動態;二是不僅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而且善于理論聯系實際,提煉科學問題,開展相關的學科研究和創新性研究;三是了解工商管理學科的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思想、理念和方法,能獨立承擔本學科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促進管理學教育和實踐的發展。
工商管理學博士生應具備如下基本知識結構:
1.掌握工商管理學各學科方向的基本理論、前沿研究的動態和主要研究范式,包括企業管理、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會計與審計等,并善于理論聯系實際,發現、研究和解決本學科某一或某些專業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2.掌握所在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的歷史、現狀、趨勢和前沿研究動態,深入理解與把握工商管理學科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能夠結合管理實踐提煉科學問題,并在該領域獨立地開展具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我校工商管理學科包括企業管理、營銷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技術經濟、旅游管理七大方向。各方向特色及主要核心課程分別如下。
企業管理方向是以企業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以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運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對企業的相關活動進行研究。通過對戰略管理、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的綜合分析,研究企業運行規律和管理制度,旨在培養適應我國企業改革和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較高的管理素質和較強的創新精神,能獨立從事企業部門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主要核心課程包括:高級微觀經濟學、管理理論前沿、管理研究方法專題、現代管理學專題研究、組織理論專題研究。
營銷管理方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要求,具有堅實寬廣的管理學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營銷專業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對營銷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同時擁有國際化的研究視野,了解國際營銷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掌握國際化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朝國際主流靠齊。主要核心課程包括:高級計量經濟學、管理理論前沿、營銷研究方法專題、營銷前沿專題研究、企業戰略管理專題研究。
會計學方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創新精神及獨立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能力,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與現代會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解決復雜會計問題,且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專業人才。主要核心課程包括: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資本市場與投融資研究、會計專題研究等。
財務管理方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創新精神及獨立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能力,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與現代財務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解決復雜財務管理問題,且德才兼備的高級財務管理專業人才。主要核心課程包括: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資本市場與投融資研究、企業財務成本管理專題研究等。
審計學方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創新精神及獨立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能力,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與現代審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解決復雜審計問題,且德才兼備的高級審計專業人才。主要核心課程包括:審計準則研究、審計專題研究、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等。
技術經濟及管理方向。技術經濟管理是一門技術管理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學科。它以企業、區域、產業和國家層面涉及技術活動的管理和決策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和分析企業技術發展、技術創新、技術應用和技術擴散的經濟與管理問題,涉及工程項目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分析,企業、區域、產業和國家等層面的技術發展、技術創新、投資決策、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等問題。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技術經濟評價與項目管理、技術管理、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管理、知識管理和知識產權戰略等。主要核心課程包括:管理學理論前沿、高級計量經濟學、高級微觀經濟學、運營管理、企業價值評估前沿、安全與環境管理前沿。
旅游管理方向。旅游管理學是一門研究旅游業經營管理的新興學科,是旅游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專業,是屬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級學科。主要核心課程包括: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中的數學方法、管理學理論前沿、服務經濟與管理創新、旅游哲學、旅游管理學科研究前沿、旅游目的地規劃創新研究等。
3.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管理心理學或組織行為學等基礎理論,掌握統計學、運籌學和數理分析方法,如理論建模、實證研究和實驗研究等,以及主要的應用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項目研究等,掌握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數據庫處理技術。
4.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能熟練地運用一種主要外語閱讀本學科文獻,能比較熟練地運用一種外語撰寫論文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前述基礎知識、專業性知識、工具性知識、研究方法、專業文獻和外語能力等各方面,均需滿足學校對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實質性要求。
二、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學術素養
1.崇尚科學,熱愛學術研究,遵守學術道德。確立科學研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探求真理的決心和勇氣;具有寬厚的人文素養。尊重客觀事實,遵循客觀規律,遵守學術道德規范,遵守研究倫理,維護知識產權,保持嚴謹的求是風格,抱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學術態度,樹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能夠胸懷祖國、縱觀全球、學貫中西、銳意進取,立志于傳承和開拓工商管理學科的學術研究。
2.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精深的專業知識、寬廣的研究視野、敏銳的科研思維、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嚴謹的科研作風,能夠獨立地進行科學研究,獨立地提煉工商管理研究問題,并從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思路,具有獨立主持較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在管理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在研究選題、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從而在某一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管理問題研究上做出某種獨創性的貢獻。
3.掌握本學科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較強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能熟練地掌握至少一門外國語,具備較強的外語科研文獻閱讀能力,能進行國際間的口頭和書面形式的學術交流,能熟練、正確地運用一門主要外語撰寫學術論文。
(二)學術道德
工商管理學科博士生必須落實并強化遵循學術道德的意識。博士生應當恪守學術倫理和學術規范,講究學術道德,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修身正己,忠于真理、探求真知,潛心研究,學風嚴謹,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反對抄襲剽竊,反對一稿多投,反對弄虛作假,反對粗制濫造和重復研究,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努力成為優良學術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
三、獲得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學術能力的提升是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目標,作為一名博士生應具備以下基本學術能力:
(一)獲取知識能力
博士生應具備從多渠道獲取工商管理學科熱點問題及學科研究前沿動態的能力,獲取途徑主要為文獻閱讀及當前熱點追蹤等方法。全面系統地掌握本領域的研究文獻,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通過閱讀文獻與相關學術書籍有效獲取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以及研究方法。在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盛行的時代,大量的學術文獻和研究數據可直接從互聯網獲得,博士生應當掌握通過互聯網獲取相關研究成果的規范路徑和程序。
(二)學術鑒別能力
面對海量數據和學術文獻,博士生應具備對當前熱點和文獻成果進行判斷和甄選的能力,體現博士研究生學術研究的前瞻性,這是創新性學術研究必備的基本素質。學術研究是一個把學術思想實踐化的創造過程,博士生必須對研究問題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充分判別該研究主題與實踐的相關性和科研價值。為鍛煉博士生學術鑒別能力,并鼓勵博士生進行開創性、探索性學術研究,博士生需要強化文獻導讀,文獻導讀要結合學科前沿發展,突出原創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的把握。
(三)科學研究能力
為保證科研的順利進行,博士生應具備如下科學研究能力。
第一,提出研究問題的能力。博士生應該能夠提出富有價值的研究主題。在此基礎上,對該主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其應有的研究價值,從而設計解決該主題的時間和工作安排。
第二,研究設計、分析論證能力。明確研究主題后,博士生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研究計劃,設計適合的理論研究方法或實證研究方法對該問題開展獨立研究。在理論研究上,對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結果提出猜想及做出研究假設,構建適當的研究模型,收集相關文獻和數據,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進行評估,確認研究價值。
第三,組織協調能力。學術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博士生應該具有相應的組織協調能力,注重交流和合作。博士生應該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組織協調必要的人力、物力從而保證研究的順利進行,如與論文合作者的溝通與討論、數據收集的安排、與外部數據供應方協商,尊重他人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與成果。
(四)學術創新能力
博士生應具有在其所屬專業領域開展創新性思考、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和取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博士生應堅持開放、包容的學術態度,對現有專業領域的科研成果進行批判性的歸納總結,從而增強對專業領域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思考,獲得有價值的研究選題和研究成果。
博士生可通過應用其掌握的研究方法對研究選題進行系統專業的分析,取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現新的經濟和管理問題,發現有價值的數據,掌握獲取數據的新方法;建立新的模型或對經典模型進行擴展;對本學科的空白領域、交叉領域或特殊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
博士生應在各學位授予點認可的期刊目錄中發表兩篇以上(含兩篇)專業論文(其中至少一篇為CSSCI期刊論文)。
(五)學術交流能力
學術表達和學術交流是博士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之一。學術交流包括參加相關的專業學術會議,與論文合作者或博士生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討論、交換意見和建議等。博士生應當積極投遞學術論文至高水平國內、國際會議,也可以利用學術交流平臺,并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質教育資源,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學術交流能力。博士生在提交學位論文答辯前,應至少有一次參加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術會議的經歷。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一)選題、文獻綜述和研究設計的要求
工商管理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應在完成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后,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井經過導師或導師小組同意而確定選題。選題應注重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注重與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注重學科前沿研究的理論問題和對國家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把論文選題與個人的研究興趣或特長相結合。選擇相交叉學科的研究問題,把論文選題與申請國家不同層次的科研課題或與導師主持研究的課題相結合。
博士生在系統閱讀、收集和整理相關文獻和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和研究本學科的難點、熱點或空白點等前沿問題,預期可以形成創造性的成果。博士生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該先收集大量與選題有關的國內外工商管理學科文獻資料,通過廣泛閱讀相關國內外專業文獻,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論文涉及的主要問題的研究現狀、最新成果及發展動態,并把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分類、匯總、分析和評價。
在選題和文獻評析的基礎上,提煉科學問題,形成具有個人學術思想和見解的研究框架,設計研究方案,具體包括:研究的主題和子題,研究選題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所需的數據和資料,研究所涉及的原理、概念、變量以及變量的度量、理論模型和檢驗模型、預期結果和研究的時間表(明確研究大綱、研究細綱、論文初稿、論文修改稿、預答辯、論文綜稿、答辯等時間)等,為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規范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必須是一篇系統、完整、規范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應該是博士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襲和剽竊他人成果。
學位論文必須研究主題明確,立意新穎、結構合理,邏輯嚴謹;資料數據翔實、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規范且科學,分析有序,論證嚴密,觀點明確,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具有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文字流暢、格式規范,并能以一定篇幅,完整、系統、清晰地展現研究成果。
博士學位論文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并依次裝訂:封面與扉頁(封面用中文,扉頁用外文);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和版權授權書;中文摘要和關鍵詞; Abstract和Key words;目錄(必要時,可加圖目錄或表目錄);符號說明(必要時使用);導論(或緒論)、正文;參考文獻;在讀期間科研成果;附錄(必要時使用);致謝(可選)。博士學位論文同時應有中英文摘要。摘要是論文的縮寫,應準確反映論文的全部內容,并且突出論文的新成果、新見解。
論文題名應是以恰當、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內容的邏輯組合,一般不超過20個字。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于系列研究的性質,可通過副標題進行補充、延伸或限定。題目中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中外文標題應一致。即外文題目內容與中文題目在翻譯的實質性內容上對應。
博士學位論文圖表和公式必須標準且規范;各級各類標題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層級分明;論文中如出現非通用性的新名詞、新術語、新概念,應作相應解釋;參考文獻必須按照規范編排;引用他人成果需用腳注或尾注的形式特別注明;排版必須整齊和規范。
學位論文的文字表述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要求,使用中文規范漢字(英文授課項目的外國留學生按培養方案需提交英文學位論文的除外)。交付打印的論文要求語句精煉通順,層次條理分明,文字圖表清晰工整。
(三)成果創新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必須具有一發的創新性,包括原創性成果,改進或修正先前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成果,并且被國內或國外學術界所普遍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或彌補國內外工商管理學科某一研究領域的空白,具有一定理論或現實意義,能夠為本學科的學術積累貢獻出有實質意義的知識增量。對本學科前沿領域研究,甚至對國家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工商管理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原理和理論、研究方法及理論體系等諸多方面,它可以是對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對象作有價值的探討,從而拓寬工商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或者在本學科的某個領域提出能代表學科發展前沿的學術思想、命題和觀點,并在理論上作出科學的論證和說明;或者創建一系列可以構建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或新學說理論體系的概念和范疇;或者引進或創立管理學理論研究的新方法,為管理學方法論增添新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手段。
博士學位論文要體現創新,包括研究的問題新,資科和數據新,研究方法或手段新,研究成果具有新的理論貢獻或較高的應用價值。
(四)工作時間要求
脫產博士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學習年限3-6年。在職博士研究生學制為4年,學習年限4-年,其中第一年必須在校脫產學習。
少數民族骨干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達到學校正常分數線且脫產學習的學制為三年,學習年限3-6年;其他無論脫產與否學制均為4年,學習年限4-8年。
博士研究生應于第一學期制定個人學習與研究計劃,并于第三學期前根據情況變化作適當修訂。學習與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方向、學習課程安排、讀書計劃(分國外文獻部分與國內文獻部分)、科學研究與寫作計劃、學術活動及調查研究安排,以及博士學位論文研究與寫作計劃等。指導教師應按照本全程培養方案(含教學計劃)規定,結合學生具體情況,確定具有針對性的具體培養計劃。具體培養計劃應按學校要求交學校及學院存檔。導師組協同指導教師分階段檢查具體培養計劃落實情況。
(五)字數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一般在10萬字以上,論文摘要為3000字左右。
(六)學術不端行為檢測要求
提交答辯的博士論文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學術不端檢測”及“雙盲評審”。審查未通過者,依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辦法》的規定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