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科(領域)設置于城市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年獲批成為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現代工程建設技術與管理工作越來越趨向交叉與融合,工程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亟需交叉與多樣化。2017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建筑業是支柱產業,要加快培養建筑業高級管理人才。本專業學位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力求服務于京津冀、一帶一路及雄安新區建設的發展需求。本專業學位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的建筑與房地產行業,整合學校現有的“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服務基地”與“國家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優勢,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工程+管理”復合型人才。
已經形成三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 工程項目管理:本領域主要以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
綠色建造技術識別與評價、裝配式建筑建造關鍵技術、工程項目風險管控與績效評估技術等。依托工程背景和學科優勢,擁有管理模擬實驗室、沙盤模擬實驗室、工程招投標模擬中心、工程項目管理數字化實驗室、工程管理研究所等平臺。在肖緒文院士帶領下建成國家級綠色建造基地,目前已經承擔國家和省部級 以上課題20 余項,主編和參編10 余項規范或合同示范文本。
2)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本領域重點研究海綿城市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城市更新與產業優化、建筑節能與綠色建造關鍵技術、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方向。主要依托國家級智慧城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城市綜合管廊研究中心、城市發展研究所、海綿 城市研究中心等教學與研究平臺。目前承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課題50 余項, 其中10 余項已成為示范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2 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4 項等。
3) 建筑信息化:本領域重點研究基于BIM 的工程合同體系、基于大數據的建筑業供應鏈協同機制、智慧管廊綜合管理運維信息平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建筑智能信息系統等。本領域主要依托國家級建筑全過程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中心、BIM 實驗室、 物聯網實驗室、工程電子招投標信息平臺等。目前已完成國家自然基金4 項和省部級課題3 項,已開發投入使用信息平臺2 項,獲國際獎項1 項,國家級獎勵3 項,是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施工分會BIM 應用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
我校為北京市與住建部共建高校,具有豐厚的資源優勢。與建筑房地產行業緊密結合,先后與中國建筑業協會等10 余家協(學)會合作辦學,學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專業教師承擔注冊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等各類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考試輔導以及一級建造師繼續教育任務。先后與北京建工集團、 北京城建集團、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等30余家大型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和產學研合作基地。
本專業學位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構建“理論教學、案例研討、現場實踐、學術活動、學位論文”五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開設工程技術、法律、經濟與管理模塊課程,打造“工程+管理”復合特性。開設社會責任和工程倫理課,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瞄準國際化工程管理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國際化要求。
本學科(領域)已經或正在與臺灣云林科技大學、臺灣大葉大學、美國奧本大學、英國南威爾士大學等開展聯合辦學,經過選拔有對外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