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國科大“‘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營造“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濃厚學術氛圍,激發全校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圍繞“科技自立自強”國家部署,主動參與關鍵技術和裝備制造研發實踐,推動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5月29日,我校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舉辦中國科大第二屆工程類研究生學術論壇。
本屆論壇主題為“技術自立、裝備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元熙、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俊峰、“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雷家峰等專家出席開幕式并作主論壇報告。鑒于疫情防控需要,主論壇、分論壇均以報告人線上線下相結合作報告、全校研究生線上聽報告形式進行。本次論壇共有1677名研究生通過“研究生信息平臺”選課參加、88000余人次感興趣師生觀眾通過“微贊直播平臺”觀看。開幕式、主論壇由中國科大研究生院科學島分院常務副院長李貴明主持;各分論壇分別由我校王永教授、馮光耀教授、吳小平教授主持。
上午8:30,論壇開幕式正式啟動。
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龔流柱為論壇致辭。龔流柱介紹了中國科大研究生教育“‘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及該計劃制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專項行動。“德創計劃”謀劃及實施以來,學校積極推進實施“國家關鍵領域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工程博士項目”,部署落實“優秀博士生長期出國留學支持計劃”,試點開展面向關鍵核心技術和國家社會急需的碩士人才“項目制”培養工作,并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專業實踐與基地建設、過程管理與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統籌推進工程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改革,全力引導工程類研究生致力工程實踐與創新,加快成長為國家社會急需的未來技術領軍人才。他希望研究生能夠認真聽取主論壇和分論壇報告,強化學術志趣,自覺把學術主業和科技自立自強國家部署結合起來,在工程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的“痛點”“難點”“盲點”和“制高點”上勇挑重擔,產出國家社會急需的優秀成果,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俊峰在開幕式上作《培養工程英才 建設國之重器》主報告。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單位、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間,該院取得“EAST穩態物理研究保持國際領先”“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強磁場下科研取得重要進展”“大尺寸YAG激光晶體制備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緩沖拉桿保障‘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及‘天問一號’火星著陸”等重要成果,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開始顯現。目前,該院正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和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設施,航天載荷研制、大尺寸新型激光晶體、無人駕駛技術、智慧農業裝備、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技術裝備研究項目穩步推進。未來,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將建成指標和聚集度國際領先的大裝置集群,吸引頂尖科學家和一流用戶聚集,為國家社會提供能源、環境、健康、安全等領域的戰略性系統性方案,努力建成為卓越的、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一流綜合性科研機構。
上午9:20,主論壇準時進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元熙作《聚變能源--人造太陽:進展和挑戰》主題報告。相對于化石能源和裂變核能,核聚變能是人類未來更理想的新能源,但實現“人造太陽夢想”面臨著加熱和約束以及熱核聚變安全、穩態運行等巨大挑戰。在報告中,萬元熙從“磁約束聚變的原理、目標和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科學目標和挑戰”“中國貢獻和中國路線圖以及重大挑戰”等方面全面介紹了聚變能源的物理、技術研究進展情況。尤其是2021年5月28日凌晨EAST裝置物理實驗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和1.6億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標志著中國乃至世界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工程博士是以實踐創新為導向,具備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能力和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需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實現聚變能源開發夢想需要眾多工程技術高端人才參與,他希望全校工程博士研究生能夠積極參加聚變能源研究,共同推進“人造太陽夢想”早日實現。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雷家峰作的主題報告是《分享全海深載人艙研發歷程與體會》。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奮斗者”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10909米,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勝利返航。作為“全海深載人潛器用鈦合金載人艙研制”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的主持人,雷家峰介紹了全海深鈦合金載人艙工程研制的基本情況,重點介紹高強高韌鈦合金、半球整體鍛造成型、赤道縫電子束焊接等關鍵技術材料基礎研究的支撐作用,引導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從全海深載人艙的建造視角理解扎實有效的研究積累和堅持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我校2017級工程博士研究生、OPPO公司副總裁、數智工程事業部總裁劉海鋒的報告題目是《小布助手--智能對話系統的產品與技術實踐》,他從“對話式AI發展歷程”“對話式AI關鍵技術”“復雜上下文理解等開放問題”等方面對智能對話產品及技術作了詳細介紹。我校2018級工程博士研究生、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經營規劃處處長、研究員、副總設計師韋學中的報告題目為《電驅技術體制帶來的變革》,他介紹道,電驅技術體制對人才知識結構、科研組織形式、隊伍專業配置提出新的要求,需同步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優化,持續改進。我校2019級工程博士研究生、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汪水兵的報告題目為《安徽省區域性PM2.5污染形成機制與應對策略研究》,他從“大氣污染時空分布特征、污染成因(來源解析)及影響因素”“PM2.5污染形成機制與自然因素的關系”“PM2.5濃度受內源和外源雙重影響”等方面開展研究,并從內源控制、外源協同和人工干預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下午14:00,由信息學院牽頭承辦的“電子信息”分論壇、由工程學院牽頭承辦的“先進制造與能源動力”分論壇和由地空學院牽頭承辦的“材料化工、資源環境與生物醫藥”分論壇同步進行。
在分論壇中,我校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圍繞“像素級深度學習加速器設計”“基于機器學習的燃氣相鄰地下空間安全監測”“渦輪葉片工程設計中的熱障涂層與氣膜冷卻融合設計”“食源性病原菌檢測系統”“大視場高分辨超景深成像技術”“高性能低鉑及非鉑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的制備”“分布式光纖實驗及城市地下結構探測”“低溫大氣等離子體”“激光加工玻璃導光板”等主題作進展匯報。我校及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15名教授、研究員擔任學術點評和榮譽評審專家,對各分論壇學術報告的成果情況、研究不足和改進方向進行了專業點評。
按照“選題:體現工程應用價值”“方法:符合工程研究規范”“理論:運用工程技術原理”“內容: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成果:具有推廣應用前景”“表達:語言圖文嚴謹流暢”等標準進行評審,本屆論壇共評選出劉海鋒等6位工程博士研究生榮獲中國科大“第二屆工程類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學術報告獎”、王澍等9位工程類研究生榮獲“第二屆工程類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學術報告提名獎”。此外,論壇還評選出了付威威等22位工程類研究生榮獲“第二屆工程類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學術海報獎”。
400-18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