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舉辦了“影視金融系列論壇”,主題為“影視創新與資本力量”。由人文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發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作為學術支持,旨在搭建影視金融交流平臺、合作平臺。為財大在校生、校友提供一個了解影視的平臺。在此論壇上,推介影視項目、影視產業項目,并提供相關服務為校友達成合作。
上海財經大學目前擁有會計學、財政學、經濟思想史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4個財政部重點學科、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會計與財務研究院3個國家級基地;并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4個博士后流動站。
本次影視資本論壇在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期間舉辦,在向與會人員推介新片的同事,還就影視金融熱門話題進行了探討:資本進入的同時,電影業是否會成為另一個房地產,風險和隱患在暗中悄然滋生?電影是否會在資本的大舉“入侵”下論文提線木偶?影視產品背后的金融手段層出不窮,是否有健康健全的機制為其保駕護航? 針對這些話題,本次與會的相關教授、學者紛紛發表了相關觀點。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雄表示,中國電影的發展到了認真反思的重要時刻,這種反思是基于宣告當下中國電影正走向死亡的趨勢與結論,中國電影要與今天的大國框架相匹配,與現代性發展的哲學特質相一致,它必須走向死亡,然而這種死亡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停止,而是東方不死鳥意義上的鳳凰湼槃,是改革與創新,是進入更高階段的騰飛。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電影是被計劃、被設計的,盡管高大善,但最大痛苦是電影與人的真實欲望相距甚遠,世俗之城可以舍去,上帝之城必須固守。而今天,現代市場邏輯框定下的電影,是中國人當下被開發的多重欲望的吶喊與表達,是追求現代人自由的生命嘆息與呼喚。對中國人來說,有個坎要過:是現代性電影生產的動力學之坎,電影生產必須由過去的官方包攬,向多元資本市場融資體制的轉換,十分悲哀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懂電影的人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人不懂電影,咋辦?走金融與電影相鏈接的道路這就是結論。這方面的路還很長,而且會受到折騰。什么是市場機遇,什么是最具有投資回報率的市場期待,什么是當下最值得投資的人力資源開發最好的機會,時代的回應是:金融電影或電影金融。電影必然要與資本打交道,在21世界金融化世界里,電影要聽金融講故事,電影首先是商品,而不是產品,它不僅僅是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大扛桿率和巨大流動性的影像資產,電影要靠金融來運轉,來激活,來轉換為巨大的財富效益。有了金融,電影正是在衍生工具、資產運作、對敘事的再敘事,知識產權的未來時空的轉讓等驅動下,變成精神的瑰寶,變成沉入人類文明財富之海洋的歷史遺存物。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為中國的大國電影的騰飛而努力,而奮斗。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路海波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國電影還是在“農業時代”,中國電影內容的培養,完全是靠天吃飯。當下電影的內容沒有創新,而是對以往賣座電影的復制、抄襲。他希望上海財經大學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培養出優秀的電影制片人、投資人,通過資本的力量,改善中國電影的大農業時代,進入工業與資本的時代。
中國電影家協會文學創作委員會秘書長王濤講到,現在中國電影存在,有思想內容的電影往往由于資金不足,無法和大眾有很好的交流渠道。而一些“短頻快”的電影,卻因為市場消費人群的接受度,而成為現在的主流電影,甚至被資本所追捧。同時在電影投資過程中,也往往有一些誤區,所謂的游戲規則被曲解。他提出“想做好電影,還是要好好學習。” 電影產業,不只是文化藝術的創造,更是企業化的管理方式。
東方花旗證券TMT行業副總裁、資深影視金融專家李文,談到自己在投資影視項目、投資院線時的感悟。他通過自己的金融背景,為本次論壇的聽會學生們解析了當下中國電影的金融困境。并指出,現在的明星化公司的資本運作已經引起證監會的限制。如果利用好各種資源配置,完善影視金融產品,是當下的關鍵。
與會代表上海夢想城副總裁陳鯪與人文學院簽署了實訓基地儀式,提供給財大學子一個了解影視制作的實踐機會。其他與會人員有:人文學院趙丹老師、國際交流處徐巍老師、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鄭陽、ICAA楊帆、東方電影學院院長姚曉蒙、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李楠等。共同期待由人文學院主辦的“影視金融班”可以落實本次論壇的相關探討問題,培育出國際視角的影視金融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