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式”教學模式不僅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對民族學在職研究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體分析如下。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之后,就要進入師生互動、共同“釋疑”階段。在師生互動和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民族學在職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進行討論和答疑,要善于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有價值、有代表性的問題討論解決。在形成課堂討論專題之后,教師要布置學生進行課后的資料準備工作。
此時,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師應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原著和學術資料,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教師布置下去問題就了事。這樣做,可以加強學生在課后的理論學習,使之了解學術研究的進展狀況。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再回到進行課堂上進行討論。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為完成論辯必須事先查閱相關資料,并用批判的眼光對已有的觀點加以分析評價;在辯論過程中,首先要對自己認同的或創新的觀點加以充分論證,同時又要與持不同觀點的同學交鋒。
這一過程,既鍛煉了民族學在職研究生的思維能力,又加強了學生課后理論學習心得的交流,開闊了視野。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再進行總結,并指導學生寫出學習心得或研究論文。這樣,既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了“學馬列精而管用”的目的。
上一篇: 淺析民族學在職研究生教學平等觀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
400-18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