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日前,教育部發文要求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要求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
“招聘中不得將全日制作為限制條件”隨即成為熱搜話題,引發爭議。“憑什么,那大家還讀什么全日制,找工作的時候要求相同待遇,考試和讀書的時候怎么不要求付出相同的努力呢?”“別人辛辛苦苦讀的全日制,和花錢就能有的函授并列,不太好吧?”“企業:你說你的,我招我的。”--作為一個正在就讀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看到類似熱門評論,內心確乎有些不平,因為人們對何謂“非全日制”實在太不了解。
不久前,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業歧視話題,曾引發輿論關注。事件起因是,南昌市政府公布引才計劃,強調所謂人才范圍為全日制碩士。類似事情其實很多,足以說明,包括某些地方政策制定者在內的很多人,對“非全日制”的理解,依舊停留在過去的“在職研究生”甚至函授文憑。
不妨普及一個常識: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不是“花錢就能上”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參加的是同樣的國家統一招生考試,初試和復試程序一樣,試卷和國家線也一樣。最大區別在于,上課方式不同。今年因為疫情,很多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的是網上授課方式。
比如我最近這段時間,每個工作日晚上7點到10點半,周六周日上午8點到11點半、下午2點到5點半,都要上課。都研究生了,不是孩子了,憑什么因為非全就讀,就武斷認定是個“水貨”?今年上半年,很多高校沒開學,全日制也是上網課,照此邏輯,豈非皆要延長學制才行?高校若能對非全日制“放水”,咋就不能對全日制“放水”?這個歧視的邏輯,與實際能力水平如何,沒有一毛錢關系。更何況,開設非全就讀的,本身就是那些更重視社會實踐的學科。
對我這樣的大齡研究生來說,讀研之于我,并沒有太多就業升職方面的考慮;但是,大多數的年輕人不是這樣的,他們考研分數可能很高,卻被調劑到了非全日制。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付出的只會更多,而且非全日制的學費,幾乎是全日制三倍,且不享受獎學金和助學金。當他們走入就業市場,卻總會遭遇歧視。這不僅充滿了偏見,更充滿了無知。
若是市場化主體也便罷了,總歸是經營自主權范圍內的事,社會不妨寬容看待。問題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時也這么干。
教育部通知中“招聘不得將全日制作為限制條件”,適用對象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這是非常必要的糾偏;至于其他用人單位,僅要求各地各高校“將經認定存在就業歧視、欺詐等問題的用人單位納入黑名單,定期向畢業生發布警示提醒信息”。
公平總是相對的,消除某種偏見與歧視總是很困難,但樹立正確用人導向的持續糾偏很重要。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祛除各種學歷歧視,需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做起,凡繼續任性歧視的,理應嚴肅問責。
下一篇:同等學力在職研究生是學歷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