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學召開創新與研究生教育大會。大會以“創新驅動加快推進高質量科技發展學科引領全面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題,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對標建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總結“十三五”期間學校科技創新和研究生教育成果和經驗,堅持創新在學校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涵養創新生態,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謀劃和部署學校“十四五”時期創新發展、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高層次人才。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全體校領導班子成員出席大會。黨委書記姜澤廷作總結講話,校長張愛林作主旨報告。大會分為特邀報告和工作研討兩個階段舉行,特邀報告階段由校長張愛林主持,工作研討階段由副校長李維平主持。
大會特邀報告環節,邀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到校作專題報告。報告以“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為題,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深入分析了科技創新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關系,詳細闡述了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思路,具體提出了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新舉措。雷朝滋講到,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面臨新形勢、肩負新使命,要向高質量的目標邁進。高水平科技創新是一流大學的顯著特征,是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也是一流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高校要著力打造一流的師資和一流的育人環境,培養一流人才。要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加強學科基地建設,打造世界一流學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他強調,高校科技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構建“三縱一橫一面”的創新體系,打造一流的前沿科學中心和集成攻關大平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引導高校科技工作者靜下心來、潛心研究,不斷增強擔當意識、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
黨委書記姜澤廷作了題為《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建設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的講話。他指出,學校召開創新與研究生教育大會,就是要在“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上,動員全校上下著眼未來,完成一次對北京建筑大學創新的再理解、再認識、再定位,以新狀態、新作為迎接未來新挑戰。他從創新地位、創新生態、創新格局三個方面對會議成果進行總結。
第一,堅持創新在學校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姜澤廷講到,當今時代,是一個大創新、大發展、大融合的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催生產業經濟數字化與數字經濟產業化。中國城市化發展已經進入了以“提高中心城市與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聚焦城市更新”為主要特征的新發展階段,中央批復的三個規劃搭建起首都未來發展的四梁八柱,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六個更加突出”,市委提出“推進市屬高校內涵、特色、差異化分類發展”的總體要求和“追求一枝獨秀、不可替代”的分類發展要求,建筑行業在被賦予了全新的智慧內涵后成為了新興產業,智能建筑等未來產業成為新藍海,基于大數據的智能系統、智能化建造、人機物高度融合的空間結構等新領域為建筑學、工程學提供了巨大的創新空間。學校正處于新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期,創新就是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要堅持全員創新、全領域創新、全過程創新,要以創新的理念全面審視、評價和改進各方面工作,把創新理念落實到學校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第二,全面涵養創新生態。姜澤廷從見人、見事、見精神、見格局四個方面分享了近期調研走訪6所大學的感悟。他指出,良好的創新生態應該是一個以學院、團隊、新型機構為創新主體的網絡結構,一個人、地、事、物、組織、制度等創新要素相交織的生態圈層,一個學科交叉、政產學研用貫通、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新型創新體系,一個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正能量循環。涵養好北建大創新生態,一是全面把握大學創新使命,準確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質和任務,狠抓任務落實。二是全面理順創新機制,繼承發揚北建大實踐育人的優良傳統,以三個新型機構為牽引,優化整合科研平臺和師生團隊力量,積極承擔服務國家和首都的科研計劃項目,推動健全成果應用轉化機制。三是全面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打造有組織的大科研模式,積聚全球創新資源。四是全面激活創新要素,要發揮人才作為核心創新要素的重要作用;要優化空間與儀器裝置的配置方式,建設以“動態調整”模式下的房產資源供給新模式,推動科研周轉房管理與使用,營造“只爭朝夕”和“有為有位”的干事創業氛圍;要引導項目、資金、數據等要素有序流動,要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項目,培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
第三,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姜澤廷指出,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等9位市領導先后到校調研指導,多次對學校工作給予批示。學校黨委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化危為機,取得了“雙穩、雙百、雙發力、雙突破”的系列標志性成果,為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強調,要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行動、創新的成果跑贏“十四五”。一是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二是要涵養兩個生態,以政治生態和創新生態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通過“兩態互育”所產生的疊加效應和能量正循環,讓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滋養創新生態的百花齊放。三是要進一步發揮三個新型機構作用,鍛造科技硬實力,凝練文化軟實力,抓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四是要瞄準創新發展的核心指標,“提檔、加速、沖A、晉級”。五是要主動跟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新趨勢,布局“一校兩園”,實現“三區融合”,統籌推進“七大布局”即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方向布局、創新主體布局、創新人才布局、創新學科布局、創新平臺布局、創新治理體系布局、創新空間布局。
姜澤廷強調,要將創新與研究生教育大會成果落實到學校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中去,落實到2021年工作系統謀劃中去。他號召廣大教職員工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以奔跑的姿態、創新的姿態,力爭創造北建大“十四五”發展開門紅。
校長張愛林作大會主旨報告。他以《站位新高地,構建新機制,激發新活力,高質量提升創新能力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為題,從“站位新高地,謀劃新發展”“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研究生培養任重道遠”“激發創新活力,創新體制機制”“抓好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與科技創新工作”四個方面,系統地對“十四五”時期謀劃學校創新發展、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等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
張愛林講到,學校“十三五”期間實現多項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成就,實現了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型。他分析了“十三五”事業發展的主要經驗以及新時代學校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面向“十四五”發展,一定要繼承、創新、發展,對標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發展目標的高質量要求,主動在科技創新、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等各領域補短板、加長板,努力解決落后的觀念、思想問題,解決制約創新的政策體制機制和管理問題,解決輕視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問題,解決拔尖創新人才短缺問題,解決研究生不聚焦創新研究問題,解決資源分散、效用低問題等“六大問題”。
張愛林指出,創新與研究生教育等事業發展一定要聚焦到學校建設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和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轉型的發展任務上來,把準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于激勵創新的政策制度、資源配置、服務效率等內部管理和效能提升,必須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破解在發展理念、改革創新、干部隊伍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的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突出問題,全校上下要聚焦主業,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強化各部門協同創新,互聯互動,提質增效,激發創新活力。
張愛林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以及學校“十四五”發展,對學校科技創新、學科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部署。一是統籌四個有機部分抓好學科建設。按照高精尖建設優勢學科,創新發展傳統學科,大力夯實基礎學科,培育新興交叉學科思路來優化學科布局結構;按照學科方向系統分類梳理,建設開放共享的學科基地平臺,把握好學科結構與平臺布局與兩校區功能定位協調融合的原則,構建起“學科—平臺—領域”運行機制;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與團隊,立足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學科前沿理論和重大需求關鍵技術,引導人員進學科團隊、設備進學科平臺、項目進學科方向,打造“金字塔型”人才隊伍,形成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人才成長氛圍;進一步完善學科管理機制,強化以成果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模式,強化特色優勢導向的學科建設評價評估體系。二是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要從“導師”“學生”“管理”三方發力,齊抓共管,深入推進研究生培養改革。要進一步強調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把學生領進學科前沿、工程前沿;要引導和要求研究生聚焦研究工作主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要嚴格、規范、高效的管理服務,確保改革落地。三是聚焦高精尖科技創新,提升創新實力和水平。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完善評價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的管理服務機制;重點抓好高精尖創新中心二期建設,構建開放共享學科平臺,優化政產學研用,科教融合機制等重點任務,特別是營造以青年為創新生力軍、珍惜人才的大學創新文化生態。張愛林最后強調,大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創新的最高境界,大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創新的土壤,有這片良田沃土,才能產出創新成果,才能培養創新人才。
副校長李維平主持工作研討階段的會議。他在主持中強調,要注重原始創新,打造有組織的大科研模式,大膽創新,改革體制機制,全面激活創新要素,全面構建創新發展的新格局。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學校把2021年定為創新年。各部門(單位)要認真學習貫徹本次大會的精神,把本次會議的精神納入本部門(單位)的“十四五”發展規劃,切實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的精神落實到教育發展全過程,努力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副校長張大玉作題為《創新驅動科技支撐——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報告。報告回顧了“十三五”期間學校在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工作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分析了現階段學校整體科創能力、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存在的短板不足,提出了以不斷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邁進為總體目標的“五項行動”,包括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提質突破、創新團隊培育建設、重大項目與成果培育計劃、服務經濟社會提質增效、成果轉化提速升級。
副校長李愛群作題為《學科引領協同創新——推進我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內涵高質量發展》的報告。報告回顧了“十三五”期間學校在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學校面向“十四五”在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領域,實現內涵、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四大計劃”,包括學科引領發展計劃、高水平學科隊伍建設計劃、研究生高質量培養計劃、研究生教育管理卓越計劃。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國際咨詢委員、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主任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進行在線致辭。他講到,高校在創新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承擔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使命責任。創新最終都是通過發明的形式來表現,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保持對創新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研究發現事物新機理、開發新工藝,用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人類命運福祉作出貢獻。
建筑學院教授穆鈞作為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優秀教師代表發言。他簡要介紹了自己在現代生土建筑領域的研究歷程,分享了在科研工作中的體會感悟,提出要聚焦國家戰略與社會民生面臨的關鍵挑戰,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目標定位;要貫徹國內外先進成果持續跟蹤與現實問題深入發掘的縱橫結合的研究策略;要重視多元學科協同的團隊建設與組織策略;要以興趣為驅動力,發揚專注持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土木學院院長季節教授作為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優秀教師代表發言。她分享了三點體會,一是要厘清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深入到學生心靈體察學生需要;二是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不能隨意否定學生的批判思維;三是要注重科研團隊的融合與發展,嘗試組建學科交叉型科研團隊,逐步形成“本—碩—博—博后—青年教師”五位一體,學、教、研相長,共進共贏的良好學術氛圍。
環能學院2019級博士生李季作為研究生代表發言。他講到,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校院兩級平臺的支持和中外導師的諄諄教誨。科研之路沒有任何捷徑,需要不斷嘗試,重復再重復,要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永不言棄的科研品質。他號召廣大青年學生盡自己綿薄之點滴成果,匯聚創造科研發展的大江大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研究生導師,中層干部,各學院分學術委員會委員,各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各學院科研秘書、研究生教學秘書,科研創新平臺和實驗中心負責人,研究生代表等參加報告會。報告會在大興校區設立分會場,并同步面向校內師生進行線上直播。
近些年,學校在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兩大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工作者,大會匯編了部分代表的事跡材料,向全校師生展示他們工作業績,以激發全校廣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職員工的創新活力與育人動力。
上一篇:2021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北京建筑大學考點考試順利完成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