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會計職業所需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
1. 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各項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令,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努力為人民服務,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2. 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及其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對多變的商業環境的學習能力和戰略意識,具有會計工作的領導潛質;
3. 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包括開拓創新、應變、判斷、決策、組織指揮與協調能力;
4. 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并具備處理對外事務的基本能力;
5. 身體健康。
(二)領域簡介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面向會計職業,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熟悉會計實務的高層次、應用性會計專門人才。
(三)培養對象與學習年限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 ( 或本科同等學力 ) 人員。
學制一般為2 年(以招生簡章為準),最長學習年限為4年。
(四)培養方式
1.鼓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辟第二課堂,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2.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3.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 40 學分。
4.適當吸收企業與政府部門中相關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實行校內與企業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
5.加強實踐環節。
6.重視和加強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五)課程設置
方案設計總學分:40學分。由核心課學分、方向必修課學分、選修課和專業實踐學分構成。其中:
核心課:22學分;方向課:6學分;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自我發展的需要和相關專業背景,各自選修6學分;專業實踐:6學分。
非會計類專業背景的考生在入學后、開課前需參加會計學綜合知識考試,考核合格后可以按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學習,考核不合格者則需補修相關專業課程(包括中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內容)后繼續學習。
詳見課程設置附表。
(六)實踐環節
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專業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須在第一學期末確定論文導師,在導師指導下制定并提交實踐計劃;專業實踐一般應安排在第2、3學期期間,并按預先計劃的方案逐步完成,每個專業實踐環節完成后,研究生須做自我鑒定,并由指導該環節的指導人(可以是校內外導師、也可以是實踐部門的專家)作出評定;專業實踐完成后,研究生須撰寫實踐總結報告。期間研究生一般應結合專業實踐確定學位論文的選題。實踐表現、實踐總結報告經導師組成的評定小組評審通過后,研究生可獲得相應的學分,方可獲準申請進行學位論文答辯。
《武漢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手冊》是研究生院專門制定的重要材料,專業學位研究生每人一冊,用以實時并詳細記載其專業實踐各環節的實施情況與評定,在完成后連同實踐總結報告一并存入研究生的學位檔案。
(七)學位論文與學位授予
論學位論文指導實行雙導師制,一位導師為具有碩士指導資格的校內教師,另一位導師由實務經驗豐富同時兼具較高理論水平的政府相關部門高層領導、大型企業財務負責人擔任。論文工作須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
論文選題須緊密結合我國改革與建設、工商企業會計工作或學員工作(或原)單位的實際需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形式可以是專題研究報告,也可以是高質量的調查研究報告、企業診斷報告以及編寫高質量的案例分析報告等。但無論什么形式,學位論文應體現學生運用會計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確定選題后須進行論文開題報告,開題報告通過后方可進行學位論文工作。學位論文工作時間不得少于半年。
學位論文評閱人、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中都必須至少有一名校外實務部門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人員。學位論文經答辯通過者,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同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