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語言與文化的傳播占據了世界的重要地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期以來是人類文化的中心之一,在世界文化中的領先位置保持了很多個世紀。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文化是輻射文化,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則是文化的受容國’。直到清末閉關鎖國時期,各國語言與文化伴隨著列強的入侵進入到中國,中國的文化與語言被動與多種文化與語言融合,形成半殖民地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后,在1950年清華大學成立了“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進修班”,1962年定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88年9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把向世界推廣漢語確定為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開始實施對外推廣漢語的計劃。2004年開始建立孔子學院,這樣新中國開展對外漢語在職研究生教學已近6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研究報告》課題組在國家漢辦2008年8月召開的“孔子學院研討會”上對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研究的16個核心命題進行了專題介紹。
目前關于漢語國際推廣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漢語國際推廣與外交、國家形象的關系研究。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文化有多種載體,而語言是其中的重要載體之一。以孔子學院為主要載體的對外漢語推廣戰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從政治角度講,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外交的多元化密切相關,與我國對外重塑中國形象和國外對漢語的需求相聯系。李智的《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指出文化外交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文學、醫術、人員交流、教育交流、科學與技術交流、語言交流等等;戴容在《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中通過文化外交的視角,提出了語言文化外交這個新概念,對孔子學院進行了解析,解讀孔子學院的語言文化外交功能。崔瀟在《從“孔子學院”看中國的文化外交》中提出,孔子學院是中國多邊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學院的文化外交作用在于為中國人際交往提供了漢語文化基地,有助于化解“中國威脅論”,優化中國國際形象,為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載體,促進我國文化外交。
關于漢語國際推廣與文化傳播的關系研究。從文化傳播角度講,漢語國際推廣是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部分,中國文化是優秀的文化,是世界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對外推廣中國文化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國,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陳剛華的《從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從文化傳播角度研究孔子學院的功能,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功能主要包括社會溝通功能、社會調控功能、社會繼承功能。卓佳《小議以漢語國一際推廣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認為新時代的漢語國際推廣本質上是以漢語教學為最應長期利用的、重要的載體,以影視、新聞媒體、·奧運會等對外展示的機會及民間交流合作為媒介的中國文化國際化推廣。肖勁松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出》從漢語國際推廣的長遠利益出發,建立以文化輸出為深層目標,以語言知識掌握和語用能力提升為表層目標的教學機制,借助對外漢語教學平臺,輸出蘊含在漢語系統及漢語話語中的文化價值觀,將極大的促進基于文化認同之上的國際合作和協調發展。馬洪駿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研究》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角度進行研究,認為文化傳播的信息要經歷多次的輸入和輸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政府都要付出努力。
關于漢語國際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劉志剛《韓國孔子學院項目開發及設計研究》對韓國的孔子學院項目開發和預期分析,通過定量的分析歸納出孔子學院項目開發和設計的基本原則,總結和推演出今后項目的發展趨勢和品牌化維護策略。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于孔子學院的經濟學分析與建議》中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到語言推廣領域,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語言推廣及相關機構的建設問題,以期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實現漢語國際推廣的低成本、高效率。沈-,}-}T《漢語國際推廣的地域性研究》從地域性出發,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多種教學形式、教材建設等相關論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結合國內、國外教學及面臨的問題做出了可能性思考。方雪《泰國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推廣研究》等文中從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師資、教材、教學技能、教學內容等方面對漢語國際推廣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在漢語國際推廣的教師方面,陳惠在((漢語國際推廣教師權利和內容及其實現途徑研究》中認為漢語國際推廣教師不同于我國一般教師的權利內容和實現途徑,從立法層面對這些權利內容和實現途徑予以規范,建立漢語國際推廣教師管理的法制基礎;李祥的《漢語國際推廣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研究》從我國漢語國際推廣教師資格證書制度與國外對比分析現狀,找出制約因素,提出思考;周士宏的《漢語國際傳播師資問題初探》從分析美國各層次的漢語師資狀況入手,對海外漢語教育的師資培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于漢語國際推廣機構與世界其他國家語言推廣的比較研究。李敏的《教育國際交流—挑戰與應答》從戰略互動的觀點看待我國教育的國際交流的歷史演進與未來發展,從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國家戰略和印度高等教育的經驗和教訓來分析中國的教育現狀。孫鵬程在《孔子學院和國際語言推廣機構的比較研究》中通過對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的語言推廣機構與各自政府的關系、宗旨和目標、運行管理模式、資金來源、工作內容等方面與孔子學院進行對比,對孔子學院的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王建勤的《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中指出,美國政府從國家安全與繁榮的角度看待外語教育,集中反映了美國的國家語言戰略,這對淺國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的實施帶來了阻力也提供了借鑒。另外,《研究國外語言推廣政策,做好漢語的對外傳播》《漢語語言對外推廣歷史借鑒》((試論漢語國際推廣的國家策略和學科策略》等文章從多方面討論了我國與他國的對外語言傳播中的異同。
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研究。劉若云的《漢語課堂教學錄像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從漢語課堂教學錄像的角度出發,總結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教學的教師都應該采取課堂教學錄像的方法上課。張覺的《改革完善對外漢語教學體制、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中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是非常適時的創新舉措,解決了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嚴重匿乏的問題,他還提出對留學生教學體制、高校留學生教育的教學改革。李泉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目標與教學理念探討》中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方案目標設定比較合理,課程設置科學可行,是一個很專業、很出色的方案,主張采用知識與方法并重的教學實施理念,傳授知識與理論要考慮實用性問題,傳授方法與訓練教學技能要針對海外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陳青妮在《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主要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課程包括教育學、漢語語言學、語言學、文化學方面進行分析。
通過對己有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筆者發現目前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對外漢語推廣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漢語國際推廣主要集中在漢語推廣給世界、國家和個人帶來的好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以及國內外相關機構的比較等方面。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關于語言戰略的研究依然是比較落后的,這種狀況使我國在推廣漢語的時候遇到問題時難以有效解決。從理論上來說,我國對語言推廣的研究伴隨著漢語熱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傳播、國家實力、國家形象,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教學、教材、課程、師資等方面的研究。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很少,對此的研究主要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研究,還沒有一篇專門的論述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論文。因此,筆者試圖在所學的語言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文化傳播知識的基礎上,在眾多專家的研究基礎上,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進行整體研究,以期為漢語國際推廣理論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