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試說明
一、考查目標
《農業知識綜合四》側重于農村發展綜合知識考查,考試內容主要涵蓋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政策學等課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農村發展領域的考生。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政策學》各 50 分。
四、參考書
1.《發展經濟學》(第四版),馬春文、張東輝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2.《農業經濟學》(第三版),李秉龍,薛興利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 年。
3.《農業政策學》,鐘甫寧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 年。
第二部分 考試要點
《發展經濟學》部分
1.發展經濟學導論
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及最新發展趨勢;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發展的衡量方法以及發展的本質與核心;發展中國家的特征;發展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早期經濟發展思想;當代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2.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及其影響因素;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新增長理論;羅斯托經濟增長階段論;波特競爭發展階段論;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3. 資本形成與經濟發展
資本的含義、資本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貧困惡性循環;大推進理論;起飛理論;臨界最小努力理論;資本形成的來源;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
4. 人口、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
人口轉變理論;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理論;人力資本的概念;智力外流;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教育的類型和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5. 自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的含義與分類;增長極限論;資源詛咒現象;自然資源與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6. 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
技術進步的含義;技術進步的類型;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技術進步的途徑;技術引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技術引進的方式與途徑。
7.二元經濟發展
二元結構的基本含義及特點;劉易斯二元經濟發展理論模型;拉尼斯—費景漢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二元結構的基本特征;二元結構理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工業化的含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托達羅模型;霍夫曼系數;配第— 克拉克定理;循環累積因果機制;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
8.經濟發展戰略
平衡增長理論;不平衡增長理論;平衡增長戰略與不平衡增長戰略;“發展極”理論;回波效應;擴散效應;倒“U”理論;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替代戰略;內向型發展戰略與外向型發展戰略;增長與分配戰略的類型。
9.市場、政府與制度
交易費用理論與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的原因與類型;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10.發展中國家(含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問題與政策(參見有關報刊雜志文章)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經驗與教訓;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未來中國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與政策。
《農業經濟學》部分
1.農業經濟學導論農業的概念與特性;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地位;農業的多功能性;中國農業經濟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2.農產品供給與需求
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概念;影響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因素;農產品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類型及影響因素;蛛網理論的三種模式及應用
。
3.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與客體;農產品流通特點與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含義、功能;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種類與流通渠道模式;農產品零售市場的含義與特點;農產品連鎖經營產生的原因與條件;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含義、作用及主要模式;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概念、構成及特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功能與作用。
4.農產品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WTO 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基本規則;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的演變及結構特征;加入WTO后中國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承諾及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5.土地與水資源
土地的概念、分類、特性及作用;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土地集約經營的概念與類型;提高我國土地集約經營水平的途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與影響因素;土地制度的含義與特點;土地所有制與土地使用制;土地產權的含義與權能構成;中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含義;農村土地承包原則與承包權的保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與原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及其權利;水資源的概念與經濟學特性;中國水資源狀況與面臨的問題;水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
6.農業勞動力資源
農業勞動力的概念及其特殊性;農業勞動力供給、特點及決定因素;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特點及決定因素;中國農業勞動力的供求特點;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一般規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模式;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概念與類型;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形成的原因;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概念;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標的計算;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途徑。
7.農業技術進步
農業技術進步的內涵與特點;農業技術進步的內容及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誘導性技術進步理論;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機制;農業技術的經濟類型;農業技術進步的成功道路;中國農業技術進步道路的選擇與未來發展方向。
8.農業資金
農業資金的含義與分類;農業資金的運動規律與運動特點;農業資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趨勢;農業財政資金、農業信貸資金、農戶資金的含義
。
9.農業信息
農業信息的內涵;農業信息技術的內涵與內容;農業信息化的內涵與作用;農業信息資源的內涵與經濟特征;農業信息資源開發的主要環節。
10.農業家庭經營
農業家庭經營的含義與歷史演變;農業家庭經營存在的原因;農業家庭經營的兼業化;農戶兼業化的原因;農戶兼業化的利弊得失與發展趨勢;中國農業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產生、績效、障礙及未來發展。
11.農業合作社
合作社思想的產生與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含義、原則及作用;農業合作社運行的基本特征;農業合作社的產權界定;農業合作社的委托代理關系。
12.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與特征;農業產業化經營產生與發展的原因;農業
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的契約關系;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的主要因素。
13.農業保護政策
農業保護政策的含義;實施農業保護政策的理論依據;全國實施農業保護政策的判斷標準;農業保護政策的發展與演變;現代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方向與基本趨勢。
14.食品質量安全
食品質量安全的內涵;食品質量安全的基本特點;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途徑;食品質量安全的經濟特性;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市場主體行為。
15.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的概念、基本關系、基本特征及形成條件;農業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含義及標準;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16.傳統農業改造與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階段的劃分;傳統農業基本特征;傳統農業改造的主要措施;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基本特征與主要內容;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
17.農業可持續發展常規現代農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基本特征;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內涵;中國生態農業的特征;持續農業發展趨勢。
《農業政策學》部分
1.農業政策學導論
政策與政策科學、農業政策及重要性;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政策形成的邏輯起點;政府干預政策的目標及缺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政策。
2.農業政策的經濟原理與方法
農業政策相關的經濟福利理論、帕累托最優理論;農業政策與經濟福利的關系;農業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內容;農業政策分析的具體方法。
3.農業政策的制定
農業政策問題的內涵和基本特征、農業政策問題的認定與論證;確定農業政策目標的原則、確定農業政策目標的基本思路與要求、不同經濟制度下的農業政策目標;農業政策手段的選擇;農業政策方案設計。
4.農業政策的執行過程
農業政策執行的背景分析;農業政策執行的內涵與作用、農業政策執行模型(四因素理論、浴盆模型等);農業政策方案的優劣、農業政策資源、農業政策執行環境、農業政策執行機構與人員、農業政策對象;農業政策執行的具體程序和方法。
5.農業政策的評估與調整
農業政策評估的作用與原則、農業政策評估的基本內容、農業政策評估的指標體系;農業政策評估方法、農業政策評估的基本程序;農業政策調整的內容及形式;農業政策調查的內容及其作用。
6.農業結構政策
區域及區域經濟理論、中國的農業區域劃分、農業區域結構政策目標、農業區域結構政策手段;農業部門結構的概念、農業部門結構政策手段;農業經營規模結構政策概念、農業經營規模結構政策目標、農業經營規模結構政策手段。
7.農業土地政策
土地的概念特征、中國農業土地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中國農業土地政策的目標;農業土地所有政策的含義及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中國農業土地所有政策;土地使用及其權屬的內涵,使用的效能與作用、農業土地使用政策、中國農業土地使用政策的演變。
8.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可持續發展及持續農業、持續農業的基本特征、中國農業可持續面臨的問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依據和目標、農業持續發展政策內容、政策措施;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