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的国产精品_国产一区在线不卡_国产亚洲1区2区3区_国产精品久久网站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學”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學位條例、教育部關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精神和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圍繞創新能力培養這一核心,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學、科研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具體要求如下: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優良,學風嚴謹;具有實事求是、不斷追求新知、新貌,勇于創新、創造的科學精神,樹立為實現中國夢求實進取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2、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嚴謹治學,樂觀創新,積極向上。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端正正確的學術態度、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方法;具有較強的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獨立承擔專門工作的能力;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努力撰寫科研論文,至少發表一篇與本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所規定的要求。

  3、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好的外語聽說和科學論文寫作能力,能比較熟練地進行本專業外文文獻的閱讀,并能準確地撰寫論文外文摘要等能力。

  4、擁有健康的體魄,健康、耐挫的樂觀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培養方向

  本一級學科共設4個培養方向,分別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地理學。

  1.自然地理學(070501)

  自然地理學,立足于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流域,主要承擔沉積學、水文學和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與自然地理學聯系密切的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2008年開始招生。經過8年的積累與發展,本學科逐步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的學術隊伍和具有堅實的學科基礎、地方特色鮮明的三個研究方向。

  目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3個:

序號研究方向名稱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生導師
A全球變化與人地關系高分辨率地層研究、區域環境變化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模式研究及區域環境安全,區域人地關系演化丁明軍、胡啟武、廖富強、萬智巍、張華
B湖泊環境與湖泊健康研究全球變化下的湖泊、濕地功能變化的機理與湖泊濕地健康的微生境及功能演替。倪才英、胡啟武、鄭林、曹昀、趙安、賴格英、劉影、趙紅梅
C水文/水資源與水環境區域水環境安全與洪水資源化,流域水資源管理與調配,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響應機制鄭林、趙安、王鵬、賴格英、趙紅梅、方朝陽、齊述華

  2、人文地理學(070502)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是研究人類活動或各種人文現象的空間差異與組織結構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重點研究人、地及空間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和發展規律,在促進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的協調發展及可持續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軍事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語言地理學、宗教地理學等諸多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人地關系、區位理論等基本理論,人文地理學的性質、學科體系及其發展史,數學方法、遙感以及GIS等技術在人文地理學各領域中的應用。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人文地理專業碩士點于2002年開始招生,立足于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建設和發展需求,以江西省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為導向,研究鄱陽湖流域人-地系統演變規律、機制和調控對策,在城市體系與城市規劃、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估價與開發管理、空間(經濟)分析與GIS技術、區域發展研究與區域規劃、環境規劃與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五年承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30余項。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規劃報告“江西省主體功能區劃”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正式發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區一帶’基礎設施詳細規劃”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務會通過。并為政府部門編制“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江西向莆鐵路經濟帶發展規劃”等規劃報告25項,省政府領導批示的咨詢報告4項。在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中,得到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和獎勵。每年都向社會輸送大量的從事理論和實踐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目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3個:

序號研究方向名稱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生導師
A城鄉發展與區域規劃(1)分析城鄉一體化的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挑戰,重點關注江西省城鄉最優發展路徑的探索和規劃方略;(2)研究新經濟條件下新型城鎮化、生態城市、海綿城市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城市文化與社區建設等議題,分析城市與區域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特征、擴散規律以及存在的問題,重點關注江西省產業轉型升級、昌九一體化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熱點問題;(3)探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遷移、農戶生計轉型以及農業結構調整,重點關注鄱陽湖平原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生產的現狀、形成機制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鄭 林、馬定國、鐘業喜、方朝陽、賴格英
B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1)利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探究土地利用變化的格局、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重點關注亞熱帶典型地區多重脅迫下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格局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驅動機制;(2)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評價城鄉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探索新型人地關系視角下土地利用和區域發展的空間分異、形成機制以及協調發展路徑,重點關注亞熱帶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變化最優路徑的探索;(3)從城鄉一體化發展出發,研究基于統籌區域發展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可持續利用,重點關注城鄉土地利用規劃的關鍵理論和現代技術方法、城鄉級差地租形成規律、城鄉土地價格評估等理論、方法與實踐。舒曉波、蔣梅鑫、倪才英、齊述華、胡碧松
C資源評價與旅游開發(1)借助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探究資源時空分布的特征、人口與資源的關系以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最優模式等問題,重點關注江西省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2)綜合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分析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的適用性、旅游環境容量和旅游開發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問題,重點關注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3)融合風景園林學、建筑學以及景觀規劃等多學科知識,研究原生旅游資源與景區建設相協調的規劃模式、凸顯地域特色的旅游景點布局和區劃方案等問題,重點關注江西省地脈、文脈條件下旅游規劃方案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毛端謙、劉春燕、趙 安、馮淑華、劉 影

  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是在地圖制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于理學類地理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隨著信息技術、知識工程和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發展,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已逐步成為資源與環境、城市及區域規劃與管理、土地利用與管理、水利水電、交通土建等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重要技術支撐,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專業根據地圖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在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發展趨勢和相關的技術應用需求,設立了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地理信息工程、3S技術及其綜合應用三個研究方向,培養環節包括課程學習、教學實踐、學術活動、科學研究、系統開發及學位論文等。

  目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3個:

序號研究方向名稱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生導師
A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主要研究空間數據建庫與更新、空間數據共享與信息服務、空間數據索引方法、空間關系理論與方法、大數據與時空數據挖掘、多源、多尺度空間數據匹配與集成、三維建模方法、地理建模與空間分析等。吳建華、方朝陽、羅津、賴格英
B地理信息工程研究GIS軟件工程方法、GIS軟件體系結構與開發模式、GIS系統集成方法、物聯網與云計算、無人機測繪、環境遙感監測系統、研究面向智慧城市、測繪、遙感、國土、國防、資源、環境、交通、水利、電力、地質、農業、林業、醫療管理、城市規劃等領域的桌面、網絡及移動地理信息系統或虛擬地理環境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應用。方朝陽、羅津、夏宇、賴格英、胡碧松、吳建華
C3S技術及其綜合應用主要研究利用遙感技術監測區域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為資源環境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提供綜合及基礎性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及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資源、環境、農業、林業、旅游、區域可持續發展、城市設施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應用研究。賴格英、齊述華、趙安、鐘業喜、胡碧松、趙紅梅、丁明軍、方朝陽

  4、環境地理學(0705Z2)

  環境地理學是我校自主設置的二級碩士學位點,本專業的碩士培養側重于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包括環境質量的區域差異、環境的歷史發展、演化與預測,環境污染物質的發生、分布、遷移、轉化和自凈規律,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目前設置了3個學科研究方向:退化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與重建、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環境規劃與管理。本專業有6位碩士生導師(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4人獲博士學位,),全部承擔了國家和省級的科研項目。研究生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在人類居住地(城市、村鎮等)規劃建設、農業生產、海洋產業、水利、氣候條件等人類生產活動中可以得到廣泛應用。畢業生可繼續攻讀國內外相關專業博士研究生,或主要從事環保、水利、市政、交通、林業及城鄉規劃等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計院,公司及國內大型企業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目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3個:

方向名稱研究內容導師
1退化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與重建針對退化濕地、沙化土地等生態系統的水/土環境質量下降等區域性環境問題和挑戰,系統調查典型區域的水環境、土壤環境及生態環境質量,分析生態系統退化現狀及其成因,探討環境質量演變的驅動因子。鄭林曹 昀
2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研究區域環境時空變化規律以及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與氣候極端事件的湖泊響應、湖泊演變過程及其機理;自然地理要素及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區域植被、流域水文過程、物質輸移過程的影響及時空變化機理。賴格英李 林
3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區域環境質量、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開展區域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研究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時空變化與區域環境質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劉 影

  三、學制

  碩士研究生實行彈性學制,一般為兩年半至三年。課程學習為一年至一年半;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撰寫一年半至兩年。

  提前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其他培養環節,成績優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學位論文、符合學校有關要求者,可申請提前半年畢業。研究生在學制規定的基本年限內,未能完成全部學業,可適當延長學習年限,但在校最長學習年限不得超過5年。

  四、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與學分

  地理學課程設置注重基礎性、寬廣性、實用性和前沿性。課程分為學位課程與非學位課程兩大類。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學科基礎課、方向核心課和方向探究課四級必修課程體系;非學位課程,就是選修課程,包括方向選修課、公共選修課、跨學科選修課。對于跨學科或以同等學力考入的碩士生,應補修本學科專業的本科生主干課程。

  碩士生應修總學分不少于37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學位課程)不少于26學分,選修課程(非學位課程)不少于9學分,必修環節2學分(其中學術活動1學分,實踐活動1學分),每學分以18學時為標準安排教學。

 ?。?)公共必修課(共4門,7學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2門,3學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全校碩士生必修)2學分,36學時;《自然辯證法概論》(理工科碩士生必修)1學分,18學時;《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文科碩士生必修)1學分,18學時。由研究生院統一組織開設。

 ?、谕鈬Z課程(2門,4學分)

  公共英語(基礎英語1學分、應用英語2學分),由研究生院統一組織開設,外國語學院具體實施;專業外語(1門、1學分),各學科組織實施。

 ?。?)學科基礎課(2門,6學分)

 ?。?)方向核心課(3門,9學分)

 ?。?)方向探究課(4學分)

 ?。?)方向選修課(至少6學分)

  (6)公共選修課(至少選1門,至少1學分)

  (7)跨學科選修課(至少2學分)

 ?。?)補修課程(不計學分)

  為了保證培養質量,跨專業入學和以同等學力入學的碩士研究生需補修與本專業相關的大學本科的主干課程不少于2門。需補修的課程應列入個人培養計劃,補修課程要求通過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績,但不計學分。

  對培養方案確定的課程,都附有課程簡介。課程簡介包括課程名稱、英文譯名、課程編號、課程類型、學時、學分、開課單位、任課教師及職稱、教學內容及要求、教材及參考書目等,詳見附錄2。

  2、課程考核

  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開設的各門課程,都要進行考核,成績合格方可取得學分。課程考核成績按百分制計算,學位課程75分以上為合格,非學位課程60分以上為合格。

  考核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荚嚪譃殚]卷與開卷;原則上,學科基礎課、方向核心課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方向探究課為考查課,由任課老師自己決定如何考察。

  無論采取哪一種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對碩士研究生綜合能力的評價,注重引導和促進碩士研究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提倡以要求學生撰寫文獻閱讀報告、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等形式加強過程考核,以課程論文等形式進行課程考核。

  五、必修環節

  1.學術活動

  為拓寬碩士生的學術視野,促進碩士生關注和了解學科前沿的發展,各學科要為碩士生舉辦高水平的學術報告、開設學科前沿講座等。在讀期間,碩士生應積極參加各項學術活動,應至少參加1次本學科的學術會議,應聽取不少于10場由校內外組織的高水平學術講座,公開主講不少于1次有關文獻閱讀、學術研究等內容的學術報告。學院根據學生參加學術活動的考勤和學生主講的學術報告質量進行考核,合格后計1個學分。

  2.實踐活動

  各學科應根據國家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強碩士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將實踐活動作為碩士生必修環節。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包括社會調查、方案設計、教學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研究報告等,具體形式由各學科確定,碩士生參加實踐環節活動的情況須記入《江西師范大學學術型碩士生實踐活動考核表》,經指導教師考核合格后計1個學分。

  六、文獻閱讀

  充分發揮經典文獻閱讀在夯實碩士生學科基礎知識中的作用,各學科在修訂培養方案時,應列出反映本學科學術傳統和國內外研究前沿動態的必讀和選讀著作、文獻及主要學術期刊的目錄,對碩士生在讀期間的文獻閱讀量提出明確要求,把文獻閱讀情況作為碩士生中期考核淘汰的重要指標,各學科應結合學科特點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在列文獻閱讀清單時,須分為一級學科范圍內必讀文獻目錄和一級學科下設各培養方向必讀文獻目錄兩部分。

  七、中期考核

  為建立碩士生分流培養的機制,在課程學習基本結束和論文開題前,對碩士生的學習成績、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科研能力、文獻閱讀等方面進行中期考核。具體參照《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生中期考核與篩選暫行規定》執行。

  八、科研能力的培養

  1、各學位點應明確本專業碩士生須具備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鼓勵碩士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盡早進入有關課題的研究。在培養科研能力的過程中推動有關專業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加深或拓寬碩士生的理論和知識面。

  2、碩士研究生應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各學科要盡力創造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條件,規定碩士生在學期間必須參加和聆聽有關學術報告活動的次數及撰寫有關摘要或筆記的要求。

  3、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以江西師范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在相關各類核心學術期刊至少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篇(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學生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碩士學位。

  九、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保證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培養方案中應對論文選題、文獻資料、實驗(調查)數據、參考文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導師和院(室、所、中心)應注意抓好學位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評審與答辯等幾個關鍵環節,并有具體的時間安排。

  1、論文開題報告

  碩士生在撰寫論文之前,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了解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奮斗目標,確定自己的技術路線,認真做好選題和開題報告。

  碩士生一般應于第四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時間完成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審查重點考查碩士生的文獻收集、整理、綜述能力和研究設計能力。開題報告具體要求參見《江西師范大學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若干規定》。

  2、論文進展報告和中期檢查

  碩士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應定期向導師作進展報告,并在導師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論文,學位點應定期組織論文中期檢查。

  3、論文評閱與答辯

  碩士生學位論文必須由導師認可,才能進行專家評閱和答辯。論文評閱與答辯的具體要求詳見《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實施細則》和《江西師范大學學位授予工作細則》。

  十、培養方式

  研究生的培養采取系統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明確導師

  每一位研究生必須擁有明確的導師,采取主、輔導師制,充分發揮導師組集體培養的作用。

  2.自學為主,聽課學習和科研實踐相結合等學習方式

  研究生學習的自學為主,充分調動研究生本人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取系統的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講授與討論、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多種方式,注重本學科發展的最終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強能力培養

  碩士生的教育必須注重和加強其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每個研究生至少要參加一門相關專業本科生課程的教學實踐。

  4.因材施教

  導師對碩士生培養要充分考慮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嚴格考核制度

  在導師確定、中期考核、學位論文開題等方面都必須嚴格進行,制訂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實執行,確保碩士生的培養質量。

  十一、畢業與學位授予

  碩士研究生在學校規定的學習年限內完成課程學習,修滿規定的學分,通過思想品德考核、學位論文答辯,符合畢業要求,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有關規定,達到我校學位授予標準,經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和表決,授予碩士學位。

上一篇:江西師范大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入學須知

下一篇:江西師范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在職研究生

常見問題

更多
全國在職研究生報名咨詢電話

400-188-0979

快捷報名

更多
錯誤提示在這
錯誤提示在這
錯誤提示在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顯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琼结县| 昌图县| 彩票| 抚远县| 垫江县| 江孜县| 桂东县| 浦东新区| 樟树市| 秦皇岛市| 乌恰县| 青神县| 杨浦区| 江达县| 蒙城县| 康马县| 修水县| 凤山市| 黄山市| 邵阳市| 且末县| 子洲县| 奇台县| 大宁县| 华安县| 西华县| 阳新县| 甘肃省| 祁阳县| 安庆市| 齐齐哈尔市| 师宗县| 桑日县| 张家港市| 玉龙| 沅陵县| 温宿县| 师宗县| 岫岩|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