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碩士研究生專業是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下設的研究生專業,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擁有遙感信息科學與技術一個二級博士點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碩士點,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自動化4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省級重點一級學科和省級特色專業,控制科學與工程為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河南大學計算機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如下:
一、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簡介
1、學科、專業簡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涉及數學、物理、通信、電子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圍繞計算機系統的設計與制造,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獲取、表示、存儲、處理、傳輸和運用等領域方向,開展理論、原理、方法、技術、系統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科學與技術兩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高度融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內容可主要概括為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和信息安全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涉及的理論基礎包括離散數學、計算理論、信息與編碼理論、形式語言與自動機、形式語義學、程序理論、算法分析和計算復雜性理論、數據結構以及并發/并行與分布處理理論、人工智能與智能信息處理理論、數據庫與數據管理理論等,同時涉及感知、認知機理、心理學理論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在構建自身理論體系的同時,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3種方法學:
(1)理論方法 主要是運用數學、物理、可計算性理論、算法復雜性理論、程序理論等理論體系解決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問題。
(2)系統方法:主要運用系統分析、設計與實現等方法解決實際應用的系統問題。
(3)實驗方法:主要運用模擬、仿真和系統實驗等方法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科學性與工程性并重的學科,需要特別強調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技術與系統相結合,系統與應用相結合。
2、研究方向
考慮本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前沿性和適應性,結合本學科研究優勢及我國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人才要求。本學科設置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空間計算技術及應用
(2)分布式/并行計算
(3)圖像信息處理
(4)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
(5)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應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本專業的畢業生應達到以下培養目標或基本要求。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和價值觀,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2.掌握、運用科學的方法論觀察客觀世界、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堅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獨立從事科研工作、教學工作或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了解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的發展動向。
3.具有較強的算法設計能力和程序設計能力,熟練掌握至少一種流行的程序開發工具,掌握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掌握一門外國語,且能夠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
三、基本學制和申請學位最長年限
學術型碩士生學制為3年,碩士生在校年限最長不超過5年。每年2個學期。1-2學期完成碩士學位課程。3-4學期查閱文獻、完成開題,5-6學期完成學位論文,通過學位論文評審者,可參加碩士學位論文答辯。
對提前完成培養計劃,學位論文符合申請答辯要求的研究生,經過規定的審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辯、畢業并申請學位。
四、培養方式與方法
實行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以科研經費為引導的導師資助制。導師負有對在職研究生進行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的責任。
本專業采用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在教學中,可采取老師主講、學生自學、專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在科研方面學生以參加導師(組)的科研課題為主,獨立完成導師指定的開發、設計、實驗等任務。
指導上采用導師負責和導師組相結合的方式。碩士生入學三個月內,在導師指導下,根據培養方案,結合本人實際,制訂出個人學習和培養計劃。個人學習和培養計劃經導師和指導組組長審定后,報院、系、所和研究生處備案。個人學習和培養計劃完成與否,是審定碩士生能否畢業和授予碩士學位的基本依據。
400-188-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