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的
《公共行政學原理》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學位課程,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公共行政理論、政府職能、公共行政組織、公共人事行政、公共行政領導、公共行政過程、公共行政監督、公共行政價值等的掌握、理解與運用情況。
二、考查要求
專題一、公共行政理論
1.掌握
傳統公共行政理論;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及其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治理理論
2.理解
現代行政精神;現代行政的特征;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的區別;各個理論的利弊
3.運用
行政公共性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二、政府職能
1.掌握
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政府失靈的主要表現;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我國政府的職能及其轉變
2.理解
政府職能與行政環境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我國政府職能轉變
3.運用
政府職能理論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三、公共行政組織
1.掌握
行政組織的原則;韋伯理性官僚制的特征;學習型組織的主要內容;本尼斯的有機適應型組織的特征
2.理解
組織變革的原因、風險與收益;機械式組織與有機式組織的區別;學習型組織的意義;韋伯理性官僚制是否過時
3.運用
行政組織原則與組織理論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四、公共人事行政
1.掌握
西方公務員制度的特征;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職位分類的特征;品位分類的特征;我國公務員的權利與義務
2.理解
職位分類和品位分類的區別;當代對公務員制度的主要批判;我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公務員制度的主要區別
3.運用
公共人事行政制度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五、公共行政領導
1.掌握
行政領導的產生方式;行政領導的職能;行政領導者的素質;行政領導群體結構形式;行政領導體制的主要類型
2.理解
行政領導現代化;行政首長負責制;影響領導行為的因素
3.運用
公共行政領導理論與制度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六、公共行政過程
1.掌握
公共行政的一般過程;行政決策的原則;理性決策與經驗決策;西蒙有限理性決策的特征;漸進式決策的特征
2.理解
影響行政決策的因素;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法治決策的關系;行政決策的趨勢
3.運用
公共行政過程理論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七、公共行政監督
1.掌握
行政監督的意義;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西方國家的行政監督制度;中國古代行政監督思想;國外的行政監督理論
2.理解
行政監督弊端;行政監督改革
3.運用
公共行政監督理論與行政監督制度的綜合性運用
專題八、公共行政價值
1.掌握
科學行政的主要內容;民主行政的主要內容;法治行政的主要內容;影響行政效率的因素;行政效率的測量標準與測量方法;國外的行政監督理論
2.理解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科學行政、民主行政、法治行政的區別;效率、民主、公正的關系
3.運用
公共行政價值的綜合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