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的
《公共政策分析》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學位課程,主要側重于考查學生對公共政策系統、政策體系、政策過程、公共政策常見分析框架的掌握、理解與運用情況。
二、考查要求
專題一、公共政策的主體和客體
1.掌握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策主體和客體的形式與類型;政策主體和客體的特征;政策主體的結構;政策客體的維度;政策客體的主要內容;政策主客體的多樣組合。
2.理解
政策多樣性與一致性的影響因素;公共政策的主客體關系;政策關注的維度和層面對政策本身的影響。
3.運用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及其社會形象運用。
專題二、公共政策的價值、內容、形式
1.掌握
政策價值的界定;政策內容的一般構成;從《立法法》、《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及其他有關規定理解政策形成及其內在的權力要求;政策價值的構成與研究方法。
2.理解
政策價值的核心指向;政策內容的嚴肅性;政策形式的社會意義
3.運用
至少能夠使用一種發現政策價值的方式
專題三、政策體系及其運行規則
1.掌握
政策體系的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不同指向;政策體系宏觀層面的結構;政策體系微觀層面的構成;政策體系的運行規則。
2.理解
政策沖突在政策體系中的處理方式;政策戰略的基本內涵。
3.運用
運用微觀政策體系擬定政策文本。
專題四、公共政策功能與環境
1.掌握
政策功能與政策社會效果;政策的半成品屬性;政策環境與政策匹配;環境與政策互動;政策創新與環境的關系;政策學習與政策擴散對環境的要求。
2.理解
政策與環境間的相互決定關系;政策的社會效果與環境的關系;政策在環境中的主動性及其運用。
3.運用
政策創新與學習環境要素提煉。
專題五、政策問題與政策議程
1.掌握
政策問題與社會問題的差異;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政策議程形成的常見條件及解釋;議程與決策機制的關系;議程管理的關鍵;議題、啟動、策略及其關系。
2.理解
政策問題形成的影響因素;議程對政策活動的影響;媒體在其中的作用。
3.運用
對既有的議事規則進行專業解讀。
專題六、政策方案設計與政策工具
1.掌握
政策方案設計的常見模式;政策方案形成的一般過程;專家、文件起草組、領導者、群眾在政策方案形成中的角色;政策工具的特點與分類;政策工具評價方式與標準。
2.理解
政策方案設計的影響因素;政策工具的特點與功能;方案設計與決策機制的關系
3.運用
結合政策體系的微觀層面、政策環境、政策工具嘗試進行政策方案起草。
專題七、政策合法化
1.掌握
政策合法化的界定;政策合法化的特征;政策合法化的層次;決策機制分類與合法化過程;次優方案與最優方案策略;正式程序與非正式程序;一人決策、會議決策、委員會決策差異。
2.理解
不同決策系統對政策方案的要求;政治與專業在合法化過程中的差異;宏觀政治系統與政策子系統;立法性決策與其他決策的差異。
3.運用
比較《立法法》和《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對合法化的規定
專題八、政策執行
1.掌握
政策執行的定義與特點;政策執行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模式;政策執行的行動學派;政策執行的組織學派;政策執行的常見模型;政策執行的常見影響因素;政策執行偏差;政策執行再決策;行政裁量與行政自由裁量權。
2.理解
公共政策半成品特性及其對執行的要求;行政裁量的邊界;政策執行的統一性與環境多樣性的關系。
3.運用
利用行政裁量理解執行性政策文件
專題九、政策控制
1.掌握
政策控制的功能;政策控制的常見方法;政策控制的常見手段或技術;政策檢測與執法監察;政策順服與對抗。
2.理解
管理方法與政策控制的關系;政策控制的權力因素;政策控制的合理邊界。
3.運用
政策控制的環境適應與一致性邊界
專題十、政策調整與終結
1.掌握
政策調整的方式;形成政策調整的影響因素;影響政策調整效果的因素;政策調整的主導模式;政策終結的形式,政策終結的動力及阻力;政策終結的阻力緩解方式。
2.理解
政策調整對政策系統的適應性;政策終結的方式選擇;主動與被動的政策調整與終結。
3.運用
政策調整與終結的邊界適用。
專題十一、政策評估
1.掌握
政策評估類別:政策產出與政策影響;政策評估標準;政策評估的常見比較途經;政策評估經常遇到的困難。
2.理解
政策評估的社會需求;上下級政府對政策評估的態度差異;評估者與評估對象對政策評估的不同理解。
3.運用
政策評估的積極和消極目的應用
專題十二、政策分析的其他流行框架
1.掌握
階段啟發法及其批評;多源流分析框架的假設與基本邏輯;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的假設與規則;間斷平衡分析框架的假設與邏輯框架;倡議聯盟分析框架的基本假設、邏輯結構及其四次變化。
2.理解
不同框架關注的對象及其特點;不同框架的基本假設差異與共同點;政策子系統。
3.運用
注意不同框架的應用對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