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
1、大腦皮層的布洛卡區屬于( )
A.軀體感覺區 B.軀體運動區 C.言語聽覺區 D.言語運動區
2.若將一個灰色圓環放在黃色背景上,則圓環呈現藍色,這一現象屬于( )
A.視覺對比 B.視覺適應 C.視覺后像 D.邊界突出
3.布魯納研究概念形成時所利用的方法是( )
A.真實概念 B.人工概念 C.聚焦策略 D.掃描策略
4.“16種人格因素調查(16PF)”的理論基礎是( )
A.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B.人格的多元類型理論
C.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D.人格的對立類型理論
5.在弗洛伊德看來,遵循現實原則的是(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自我理想
6.皮亞杰在研究中問兒童“紅花多還是花多”,這是為了研究兒童( )
A.思維的自我中心性 B.客體永久性概念
C.對類包含的理解 D.對守恒概念的理解
7.用同一種測驗對同一組受測者前后施測兩次所獲得的信度是( )
A.重測信度 B.復本信度 C.分半信度 D.同質性信度
8.為了消除“實驗者效應”和“霍桑效應”,可采用( )
A. 單盲程序 B.雙盲程序 C.平衡程序 D.隨機程序
9.考察學生性別與智商的相關,應該計算( )
A.積差相關 B.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C.點二列相關 D.肯德爾和諧系數
10.下列檢驗兩總體分布差異的方法中屬于非參數檢驗的是( )
A.Z檢驗 B.中數檢驗 C.t檢驗 D.F檢驗
11.一個3x4實驗設計的自變量個數是( )
A.2 B.3 C.4 D.12
12.一項實驗研究有A、B兩種實驗處理,如果采用被試內設計,通常用平衡法來控制練習效應或疲勞效應,此時實驗處理的順序應該是( )
A."AB" B."ABBA" C."BA" D."AABB"
13.下列統計量中受極端數據影響較小的是( )
A平均數 B.方差 C.標準差 D.中位數
14.測驗項目對所測量的心理特性的鑒別能力稱為( )
A相關度 B測驗效度 C.區分度 D.測驗信度
15.能提供言語智商和操作智商的智力測驗是( )
A.比納量表 B.斯坦福比納量表
C.瑞文測險 D.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16.適合于計數數據差異顯著性檢驗的方法是( )
A.Z檢驗 B.方差分析 C.t檢驗 D.卡方檢驗
17.建立在官能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學習遷移理論是( )
A形式訓練說 B.共同要素說 C.概括原理說 D.關系轉換說
18.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 )
A. 親歷學習 B.直接學習 C.觀察學習 D.自我學習
19.一直致力于群體動力學研究的心理學家是( )
A.謝里夫 B.阿希 C.津里多 D.勒溫
20.人們通過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形成的對于某一事物為固定的看法,稱作( )
A.刻板印象 B.暈輪效應 C.第一印象 D.熟悉效應
二、名詞解釋:
1. 人格
2. 態度
3. 依戀
4. 正遷移
5. 構想效度
6. 學習策略
7.親社會行為
8.標準正態分布
三、簡答:
1. 思維的特征
2. 注意的含義和特點
3. 實驗法顯著特點
4. 建立常模團體應達到的要求
5.心理學研究課題選擇的策略
6.制作次數分布表的基本步驟
四、論述:
1. 結合實例論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2. 論述維果斯基有關教學與兒童智力發展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選擇:
1.(D)11.(A)
2.(A)12.(B)
3.(B)13.(D)
4.(C)14.(C)
5.(B)15.(D)
6.(C)16.(D)
7.(A)17.(A)
8. (B)18.(C)
9.(C)19.(D)
10.(B)20.(A)
二、名詞解釋:
1. 人格
答: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行為的心理特征。
2. 態度
答:是個人指向一定對象,有一定觀念基礎的評價性持久反應的傾向。態度包括三種成分,即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動成分。
3. 依戀
答: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由于嬰孩的依戀對象通常是母親,所以嬰孩的依戀又稱為母嬰依戀。
4. 正遷移
答:又稱積極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積極影響或促進作用,如已有的知識,技能在學習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得到利用,產生“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5. 構想效度
答:構想效度是測驗對某一理論概念或特質測量的程度。
6. 學習策略
答:是個人的學習方法和個人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以提高認知操作水平的技能,它是學習方法與學習的調節與控制的有機統一體,包括具體方法、技能。
7.親社會行為
答: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許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
8.標準正態分布
答:均值u=0,方差o2=1的正態分布叫標準正態分布。
三、簡答:
1. 思維的特征
答: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并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
具有以下特征:
(1)概括性:即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2)間接性: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3)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思維是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思維不是簡單地再現經驗,而是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組、建構的過程。
2. 注意的含義和特點
答:注意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有以下兩個特點:
(1)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間,他的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指向性不同,人們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2)集中性: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全神貫注起來,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如果說,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朝向某個對象,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一定方向上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心理活動或意識的強度大,緊張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時,注意指向的范圍就縮小。這時候,他對自己周圍的一切就可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3. 實驗法顯著特點
答:實驗法是指在觀察和調查的基礎上,對研究的某些變量進行操縱或控制,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現象的原因、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對變量的控制和對因果關系的揭示是實驗法的基本目標。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實驗法的顯著特點是:
?、僖倏v或控制變量,人為地創設一定的情境;
②基本目的在于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塾袊栏竦难芯吭O計,包括被試選擇、研究的測量和工具、實驗程序、設計分析方法等,以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
4. 建立常模團體應達到的要求
答:參照常模解釋分數,通常是將被試的分數直接或間接的以在某個團體中的相對等級或相對位置來表示。這個用來比較的參照團體,就是常模團體,它由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人所組成的一組群體,或是該群體的一個樣本。選擇和確定常模時,要注意常模的要求:
(1)群體必須明確:選定多少常模團體,依賴于對測驗將要施測的群體的認識。
(2)常模團體必須是所測群體的代表性樣本:隨機取樣、分層取樣,或者結合起來使用。
(3)樣本大小要適當:取決于總體的數目、研究需要、群體性質、試測結果。
(4)注意常模的時間性:常模需定期修訂,在選擇合適常模時,要注意選擇較新近的常模。
(5)注意一般常模與特殊常模的結合:測驗手冊上所列的常模通常是為典型團體建立的,
不一定適合使用者的具體情況,可以為特定目的測驗建立特殊常模。測驗使用者可將特
殊常模與一般常模結合起來,從而獲得最大量的信息。
5.心理學研究課題選擇的策略
答:(1)從社會實踐、現實生活中選擇課題
心理學課題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解決社會實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應
審時度勢,根據社會的需要,看清時代的潮流,選擇當前社會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問
題作為研究課題。
(2)從理論觀點中選擇課題
具體來說有:為證實他人或自已的某一理論觀點而選擇相應課題;根據不同理論觀點之
爭選擇課題。
(3)從研究文獻中選擇課題
通過查閱與評價研究文獻可選擇課題,其中應特別注意和思考在已有研究文獻中忽略研
究的一些問題,研究結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和方法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現有的某些研究進
行必要的重復。
(4)在研究過程中選擇課題
隨著研究的進行和深入,將會發現許多新的線索、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遇到各種意
外事件,進而提出或構思出需要研究的許多新課題。
(5)根據當代科學在理論、方法、學科交叉等方面的新進展選擇課題。
6.制作次數分布表的基本步驟
答:當數據很大時,將所有的數據劃分成若分組區間,然后將數據按照數值大小規劃到相應的組別內,分別統計各個組別中包括的數據個數,再用列表的方式呈現出來,構成分組次數分布表。
(1)求全距:找出最大數與最小數,求其差數,稱為全距。
(2)確定組數:組數(K)一般為10~20組,常取12~16組,或可用公式計算取近似整數。
(3)求組距:組距(i)是任意一組的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距離。組距i=全距/K,取近似整數值。
(4)確定分組的精確上、下限:分組區間的起點值與終點值,分別叫做組下限與組上限。
(5)登記次數:按精確上、下限之規定劃分、登記,將數據歸到相應的組間內。
(6)標出組中值:一個組的組中值是該組內數據的代表值,它等于該組精確上限與精確下限之和的一半,或等于該組精確下限加上半組距。
四、論述:
1. 結合實例論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被有機體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它表現為機體對內部和外部生活條件的穩定要求。當這些要求引起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并被機體感受到時,就成為人們的動機需要。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低層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些需要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在高級需要得到滿足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要;在人類的進化以及個體的發展中,低級需要出現較早,而高級需要出現較晚;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將出現直接的生命危機;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需的,但是高級需要與人的健康成長緊密聯系,高級需要的滿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一種比較完整的需要理論,它系統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發生發展與需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馬斯洛提出了人和動物共有的低級需要和入獨自具有的復雜需要,這就否定了弗洛伊德只有一類本能需要的理論。
然而,馬斯洛的理論存在著形而上學的色彩。他片面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實現,而忽視了人的社會性。作為有社會意識的人的行為,并非總是按馬斯洛的理論所估計的那樣按層次出現。大部分人往往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的需要所激發,有時不顧某些低級的需要而直接出現高級的需要。
注:實例言之有理即可
2. 論述維果斯基有關教學與兒童智力發展關系
答:維果斯基是蘇聯的心理學家,他就教學與兒童智力的發展的關系,提出了以下三個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經過努力,特別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幫助下所能達到的一種新的發展水平。在這兩種水平間存在著差異地帶,這個差異地帶就是“最近發展區”(17名)。 最理想的教學要求,是既要高于兒童原有的智力水平,又要是兒童經過努力所能夠達到的。
第二,提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前面”的思想。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必須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兒童發展,它決定兒童智力發展的內容、表現、水平和速度。
第三,提出“學習最佳期限”的思想。在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作用的問題上,維果斯基強調“學習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認為兒童學習任何知識或技能都有一個最佳年齡的問題,讓兒童在最佳年齡里學習可以促進兒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