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題庫考試《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課程考試大綱
一、課程性質
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是研究區域的形成發展規律和區域經濟聯系以及與此有關的政府決策的科學,其相關理論與方法發展十分迅速,在各國解決區域問題,縮小區際差異,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闊。現代區域經濟學尤其強調企業、產業和區域經濟有機融合的全新理念。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區位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產業地理集聚于專業化、區域供給與需求、區域投入產出、區域創新、區域與城市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區際分工、要素流動與協作發展,區域發展戰略、區域政策與管理等相關工具方法。
二、課程要求
通過學習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使學生掌握,學會區域經濟研究現實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實際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思想和能力,并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區域觀,掌握一定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完本課程后,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區位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生產布局、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區際分工協作發展,區域發展戰略與區域規劃等基礎理論知識;
2.學會運用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現實問題的方法。
三、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筆試、閉卷
(二)答題時間:100 分鐘
四、題型結構(滿分為 100 分)
(一)名詞解釋(占 30%,共 6 題,每題 5 分)
(二)簡答題(占 40%,共 4 題,每題 10 分)
(三)論述題(占 30%,共 2 題,每題 15 分)
五、主要參考書目教材:魏后凱主編,《現代區域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年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韋伯著,《工業區位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
2.埃德加..胡佛著,《區域經濟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0年。3.奧古斯特.勒施著,《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里間的關系》,商務印書館,1995年。
4.保羅.克魯格曼著,《發展、地理與經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5.保羅.克魯格曼著,《地理與貿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伯爾蒂爾.奧林著,《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六、考核內容
本科目考試內容主要是區域經濟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主要考查學生對區域經濟理論的掌握
程度以及運用理論分析區域經濟熱點問題。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經濟區域的劃分標準和構成要素第三節 區域經濟的特征和存在的客觀基礎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第二章 經濟活動區位理論
第一節 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第二節 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第三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理論
第三章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增長要素分類和功能第二節 區域循環累積因果模型第三節 增長極理論
第五節 威廉姆遜的倒 U 型理論
第四章 區域產業結構與組織理論
第一節 區域產業結構的功能分類法第二節 區域產業結構的評價與分析
第三節 區域產業結構配置的標準
第四節 區域產業鏈的類型與功能、形成因素與動力機制第五節 區域產業群形成機理與優勢
第五章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
第一節 區域空間結構組合要素理論第二節 中心—外圍二元空間結構理論第三節 極核式空間結構
第四節 點軸式空間結構第五節 網絡式空間結構
第六節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機制理論第七節 區域經濟的空間開發模式
第六章 區際經濟傳遞理論
第一節 區際經濟傳遞的內涵與內容
第二節 繆爾達爾的回波效應—擴散效應學說第三節 赫希曼的極化效應—涓滴效應學說第四節 區際要素流動的方式和基本內容
第五節 梯度推移理論
第六節 區際產業轉移和區際經濟傳遞的內涵和類型
第七章 區域經濟政策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政策的內涵和特征第二節 區域經濟政策目標和戰略第三節 區域經濟政策工具
第四節 區域經濟政策評價的內容與方法
第八章 區域治理理論
第一節 區域治理的內涵和特征
第二節 區域治理的主體、客體和自組織協調機制
第三節 區域治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