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筆試,閉卷
(二)答題時間:100分鐘
二、題型結構
(一)名詞解釋
(二)簡答題
(三)論述題
三、主要參考書目
1.《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貨幣金融學》(第九版),米什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金融學》(第三版,精編版修訂版),黃達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四、考核內容
第一章 貨幣供求理論
第一節 貨幣的供給
一、貨幣的概念與統計
1.貨幣的概念
2.貨幣的統計二、信用貨幣的創造過程
1.商業銀行的信用貨幣擴張
2.中央銀行與基礎貨幣供應
3.貨幣供應的完整模型
三、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與外生性第二節 貨幣需求
一、傳統的貨幣數量理論
1.費雪的現金交易說
2.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說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
1.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2.凱恩斯理論的發展三、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四、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貨幣均衡與總供求
一、簡單的貨幣供求均衡: Ma=Md
1.貨幣供給作為內生變量條件下的簡單貨幣均衡
2.貨幣供給作為外生變量條件下的簡單貨幣均衡二、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三、貨幣供給的產出效應及其擴張界限
第二章 利率理論
第一節利率及利率體系
一、利息的本質
1.人類對利息的認識
2.收益的資本化二、利率體系
1.基準利率
2.金融市場利率
3.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第二節利率理論
一、馬克思的利率理論二、西方利率理論
1.古典利率理論
2.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3.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4.IS—LM 模型中利率的確定
第三節利率的作用
第三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一節通貨膨脹的定義與度量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二、通貨膨脹的度量
第二節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效應
一、強制儲蓄效應二、收入分配效應三、資產結構調整效應
四、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理論與滯漲
第三節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其治理
一、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及其治理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及其治理
1. 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
2.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三、供求混合推動說
第四節通貨緊縮
一、對通貨緊縮界定的種種解釋二、通貨緊縮的社會經濟效應
1.對投資的影響
2.對消費的影響
3.對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4.對工人工資的影響
5.通貨緊縮與經濟成長
第四章 金融中介體系
第一節金融中介體系的構成和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一、金融中介體系的構成
1.西方國家的金融中介體系
2.我國金融中介體系的發展二、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第二節存款貨幣銀行
一、存款貨幣銀行的作用
1.充當企業之間的信用中介
2.充當企業之間的支付中介
3.變社會各階層的積蓄和收入資本
4.創造信用流通工具二、存款貨幣銀行的負債、資產業務與表外業務
1.負債業務
2.資產業務
3.表外業務
三、商業銀行的兩種類型:職能分工型與全能型四、金融創新
1.規避風險的創新
2.技術進步推動的創新
3.規避行政管理的創新五、資產證券化
1.資產證券化的定義及本質
2.資產證券化的意義和作用六、存款保險制度
1.存款保險制度的界定
2.存款保險制度的功能與問題
第三節中央銀行
一、中央銀行產生的必要性二、中央銀行的職能
1.發行的銀行
2.銀行的銀行
3.國家的銀行
第五章 金融市場
第一節金融市場體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市場體系
二、金融市場的功能
第二節金融工具的發展
一、金融工具的類型二、金融工程
第三節風險投資
一、基本概念
二、風險資本的投資過程
第四節金融市場理論的發展
一、風險與收益二、有效市場假說三、投資組合理論
四、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五、期權定價模型
第六章 金融監管體系
第一節金融監管的原則和理論
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二、金融監管的思路與原則三、金融監管理論
1.社會利益論
2.金融風險論
3.投資者利益保護論
第二節金融監管的成本
一、執法成本二、守法成本三、道德風險
第三節我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第四節金融監管的一般內容第五節國際金融監管協調
一、《巴塞爾協議》二、新資本協議(Ⅱ、Ⅲ)
第七章 貨幣政策
第一節貨幣政策目標
一、貨幣政策諸目標的統一與沖突
1.貨幣政策的概念與目標
2.諸目標之間的統一與沖突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
1.可能的兩種選擇
2.中國的貨幣政策目標及其爭論
3.通貨膨脹目標制三、貨幣政策規則
1.貨幣政策規則的內涵
2.貨幣政策規則的設定
3.貨幣政策的各種規則
第二節貨幣政策工具、傳導機制和中介指標
一、貨幣政策工具
1.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2.可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1.凱恩斯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2.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3.貨幣傳導機制的信用渠道三、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
1.中介目標
2.貨幣中介指標應具備的條件
3.貨幣政策的短期中介指標
第三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一、配合的基礎二、配合模式
第四節貨幣政策效應
一、貨幣政策時滯二、微觀主體預期的對消作用三、透明度和取信于公眾問題
第八章 匯率理論
第一節匯率理論的歷史脈絡
一、匯率理論的研究內容二、匯率理論的發展
1. 國際借貸說
2. 購買力平價說
3. 匯兌心理說
4. 貨幣分析說
5. 金融資產說
第二節匯率制度安排
一、匯率制度的概念和內容二、匯率制度的種類三、各種匯率安排的優劣四、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依據
第九章 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節國際貨幣體系概述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含義與構成
1.國際匯率體系
2.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資產
3.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政策的協調二、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
第二節國際金本位體系
一、國際金本位的特點
1.黃金充當國際貨幣
2.嚴格的固定匯率制
3.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二、國際金本位體系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布雷頓森林體系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
1.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平價體系(雙掛鉤機制)
2.美元充當國際貨幣
3.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
4.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及其原因
1.“特里芬難題”
2.匯率體系僵化
3.IMF 協調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三、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評價
第四節牙買加體系
一、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
1.浮動匯率合法化
2.黃金非貨幣化
3.增強SDRs 的作用
4.提高IM F 的清償力
5.擴大融資
二、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1.儲備多元化
2.匯率安排多樣化
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三、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1.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2.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第五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一、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脆弱性
1.匯率制度的脆弱性
2.多元化貨幣儲備體系的不穩定性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進展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
2.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
第十章 內外均衡理論
第一節內外均衡理論的基本思想
一、米德內外均衡理論的基本內容
二、實踐中各國追求內外均衡的具體做法及原因
第二節蒙代爾的“政策配合說”
第三節我國內外均衡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