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性質
國際經濟學是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是國務院學位辦規定的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經濟學綜合考試課程之一。
國際經濟學以國際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它主要探討各國之間商品、服務的交換和國際間資本、勞動力的流動的動因和影響,以及各種國際交易活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問題。在內容體系上,國際經濟學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這兩大部分在名稱上通常又分別被稱為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
該課程的教學對培養與訓練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有重要意義。國際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掌握開放條件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夠應用理論觀察和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二、課程要求
系統了解國際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熟練掌握國際經濟學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能夠對國際經濟中的一些主要現象、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對國際經濟學的整體體系有一個明確的把握,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理論基礎和應用能力,培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對那些日后將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的人士,希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三、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筆試、閉卷
(二)答題時間:100 分鐘
四、題型結構(滿分為 100 分)
(一) 名詞解釋(占 20%,共 4 題,每題 5 分)
(二) 簡答題(占 50%,共 5 題,每題 10 分)
(三) 論述與計算題(占 30%,共 2 題,每題 15 分)或,
(一) 選擇題(占 20%,共 5 題,每題 4 分)
(二) 簡答題(占 60%,共 6 題,每題 10 分)
(三) 論述題(占 20%,共 1 題,每題 20 分)
五、主要參考書目
(一)多米尼克?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中譯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二)黃衛平,《國際經濟學學習指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三)黃衛平、彭剛,《國際經濟學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六、考核內容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國際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經濟增長的自然過程
1.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2.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3.國際經濟的產生
二、國際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發展的結果
1.經濟目標與福利
2.封閉經濟與開放經濟
3.國際經濟學的產生
三、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異同
1.經濟運行主體的異同
2.經濟運行目的的異同
3.經濟運行范圍的異同
4.經濟運行機制的異同
5.經濟交流方式的異同
第二節 國際經濟學的對象與結構
一、國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1.資源的國際配置
2.福利的國際最大化分析
3.國際經濟活動往來的內在聯系二、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1.國際貿易純理論研究
2.國際貿易政策研究
3.國際收支研究
4.外匯理論研究
5.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研究
6.跨國公司研究
7.經濟發展研究
8.經濟一體化研究
9.開放經濟的宏觀調節研究
10.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秩序研究
三、國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特點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2.靜態與動態相結合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4.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相結合
5.理論與政策相結合
6.吸收與評價相結合
第二章 國際貿易純理論
第一節 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
一、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基本內容
1.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基本概念與內容
2.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簡單數學說明
3.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圖形解釋
4.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其他有關敘述二、對于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評價
1.從國際貿易實際出發的評價
2.從勞動價值論出發的評價
第二節 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
一、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基本內容
1.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假設前提
2.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基本內容3.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簡單數學說明
4.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圖形解釋
5.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其他有關敘述(多國與多種產品模型) 二、對于李嘉圖比較利益學說的評價
1.從國際貿易實際出發的評價
2.從勞動價值論出發的評價
3.我國理論界對比較利益學說的認識與評價三、比較利益的分解
1.得自貿易的利益
2.得自分工的利益
3.利益的合成分析與評價
第三節 國際貿易價格的確定
一、相互需求方程式
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基本內容和簡單數學說明
2.相互需求方程的圖形解釋
3.相互需求方程式均衡的條件及對其評價二、提供曲線及其分析
1.貿易無差異曲線
2.提供曲線的作圖及說明
3.國際貿易的均衡條件分析
4.對提供曲線的評價
三、貿易條件與出口的貧困增長
1.貿易條件與出口的貧困增長的圖形分析
2.出口貧困增長的條件與案例
3.出口貧困增長的政策含義及對其的評價
第三章 國際貿易的現代與當代理論
第一節H—O模型及其分析
一、H—O模型的基本命題
1.H—O 模型的提出與模型要解決的問題
2.H—O 模型的假設前提
3.H—O模型的基本命題分析
二、H—O模型的基本內容
1.H—O模型的基本內在邏輯關系
2.H—O 模型的數學公式推導證明
3.要素價格均衡及其分析三、對 H—O模型的評價
1.H—O模型與比較利益學說的異同點
2.H—O模型的政策含義與案例分析
3.對 H—O模型的評價
第二節 列昂惕夫反論及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
一、列昂惕夫反論
1.列昂惕夫反論的提出
2.列昂惕夫反論的基本內容
3.圍繞列昂惕夫反論展開的爭論二、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
1.人力資本說的基本內容與評價
2.R&D 學說的基本內容與評價
3.信息貿易理論的基本內容與評價三、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國際貿易技術差距論的基本內容與評價
2.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的提出與假定前提
3.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的基本內容
4.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圖形說明
5.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動態意義
6.對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
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當代理論
一、產業內貿易理論
1.產業內貿易理論的提出與假設前提
2.產品的同、異質性
3.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4.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5.需求偏好相似論
6.規模經濟的貿易利益
7.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衡量指數
8.對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評價二、政策貿易理論
1.戰略政策貿易理論
2.貿易扭曲理論
第四章 國際貿易政策分析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關稅分析
一、小國進口關稅的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分析
1.關稅的概念
2.小國進口關稅的局部均衡的圖形分析
3.小國進口關稅的幾種經濟效應與福利分析
4.小國進口關稅一般均衡的圖形說明
5.貿易均衡條件分析與評價
二、大國關稅的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分析
1.大國在國際貿易條件下的總供給曲線2.大國進口關稅的局部均衡的圖形分析
3.大國關稅的幾種經濟效應與福利分析
4.大國關稅一般均衡的圖形說明
5.貿易均衡條件分析與評價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非關稅壁壘分析
一、進口配額分析
1.國際貿易中進口配額的概念
2.進口配額局部均衡的圖形分析
3.進口配額的經濟效應
二、進口配額與等額關稅的比較分析
1.進口配額與等額關稅的圖形分析
2.進口配額與等額關稅的政策含義比較
3.對進口配額的評價
三、反傾銷與反補貼分析
1.傾銷的界定
2.傾銷的危害性
3.傾銷的圖形分析
4.反傾銷的經濟效應分析
5.補貼與反補貼的圖形分析
第三節 幼稚產業的保護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1.李斯特的貿易保護理論
2.新貿易保護理論
二、幼稚產業的保護分析
1.幼稚產業的定義(M—B—K 標準)
2.幼稚產業發展的局部均衡分析
3.幼稚產業發展的一般均衡分析
4.保護幼稚產業的政策含義與評價三、關稅的有效保護率
1.關稅保護與關稅的有效保護
2.關稅有效保護率公式的推導與計算
3.關稅有效保護的政策含義與評價
第五章 國際收支分析
第一節 國際收支與國際收支表
一、國際收支與國際收支表
1.國際收支的基本概念
2.廣義與狹義國際收支
3.國際收支表的構成(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國際投資頭寸) 二、國際收支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1.國際收支表各項目之間的關系
2.國際收支的盈余與赤字
3.國際收支狀況的含義與經濟分析
第二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
一、國際收支的失衡
1.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含義
2.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響
二、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若干理論
1.彈性法
2.吸收法3.貨幣法
三、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措施
1.外匯管制
2.調整國際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
第六章 匯率決定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外匯與匯率
一、外匯定義及其作用
1.外匯的概念
2.外匯的作用
3.國際儲備與最佳外匯儲備規模二、匯率定義與匯率的標價法
1.匯率定義
2.匯率的標價法
3.匯率的多種表現形式
第二節 匯率決定的若干理論
一、匯率決定的傳統理論
1.鑄幣平價說
2.國際借貸說
3.傳統購買力平價說
4.匯兌心理說
二、二戰后匯率決定的理論
1.流動資產選擇說
2.目標匯率說
3.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
第三節 匯率決定的一般理論內容
一、一價定律與購買力平價理論(PPP 法)
1.同一價格律
2.不同國家中利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3.非貿易商品不符合購買力平價時的平價公式
4.貿易商品也不符合購買力平價時的平價公式
5.實際匯率分析與評價
二、利息平價與遠期匯率的決定
1.貨幣的內在價值
2.費舍效應與國際費舍效應
3.不考慮通貨膨脹條件下的遠期匯率決定公式
4.升水(貼水)公式的推導
三、購買力平價法(PPP 法)的實際應用
1.購買力平價法在國際經濟中的應用
2.購買力平價法應用的案例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3.購買力平價法應用的評價
第七章 要素的國際流動
第一節 資本國際流動及其經濟效應
一、資本國際流動
1.資本國際流動的動因
2.資本國際流動的主要形式
3.國際資本的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二、資本國際流動的經濟分析
1.資本國際流動的圖形分析
2.資本國際流動的福利分析3.國際資本流動的政策含義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1.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提出
2.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基本內容
3.對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評價
第二節 勞動力國際流動及其經濟效應
一、勞動力國際流動
1.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原因2.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形式
二、勞動力國際流動的經濟分析
1.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圖形分析
2.勞動力國際流動的福利分析
3.國際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含義
第三節 技術轉移及其經濟效應
一、技術的國際轉移
1.國際技術轉移的動因2.國際技術轉移的形式
二、國際技術轉移的經濟分析
1.技術轉移的新古典價格刺激模型
2.中性技術進步說
3.技術轉移的周期理論
4.國際技術轉移的政策含義
第四節 國際要素轉移的其他經濟效應
一、兩缺口模型
1.缺口的概念
2.兩缺口模型
3.兩缺口模型的政策含義二、外資引進的經濟分析
1.國際因素的惡性循環
2.最佳外資引進分析
3.債務指標及其政策含義
4.案例分析:20 世紀 80 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
第八章 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
第一節 國際傳導機制
一、國民收入模型的擴大
1.簡單開放國民收入模型
2.加入商品、資本、勞動力流動的擴大的國民收入模型二、國際經濟非均衡傳導
1.國際商品流動的非均衡傳導
2.國際資本流動的非均衡傳導
3.國際勞動力流動的非均衡傳導
4.國際信息流動的非均衡傳導
三、國際經濟非均衡傳導的案例分析
1.1973--1974 年的世界經濟衰退
2.1997--1998 年的東亞金融經濟危機
第二節 貿易乘數理論
一、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理論
1.乘數理論的提出
2.乘數理論的公式推導
3.乘數的政策含義二、貿易乘數
1.貿易乘數理論的提出
2.貿易乘數的公式推導3.貿易乘數的圖形分析
三、貿易乘數的政策意義
1.貿易乘數的政策含義
2.回應的貿易乘數及其政策含義
3.對貿易乘數理論的評價
第三節 宏觀經濟的對內與對外均衡
一、經濟的宏觀目標
1.宏觀經濟的四個目標
2.經濟的對內與對外均衡
二、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經濟分析
1.匯率與 BOP 曲線的關系
2.IS—LM—FE 分析
3.內外均衡的斯旺圖分析
三、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政策分析
1.開放條件下的財政、金融與匯率政策
2.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及政策搭配
3.蒙代爾—克魯格曼三元悖論
4.固定與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第九章 經濟一體化與國際經濟秩序分析
第一節 經濟一體化分析
一、關稅同盟與經濟一體化分析
1.關稅同盟的提出與發展
2.國際貿易的次優理論: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二、關稅同盟的經濟分析
1.關稅同盟的圖形分析
2.關稅同盟的福利分析3.關稅同盟的政策含義三、最優貨幣區分析
1.最優貨幣區的提出
2.單一貨幣的收益分析及其評價
3.單一貨幣區的成本分析及其評價
四、經濟一體化的經濟與案例分析
1.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分析
2.經濟一體化的案例分析
第二節 國際經濟組織及其作用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其作用二、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其作用三、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其作用四、地區經濟組織及其作用
第三節 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與南北關系
一、國際經濟秩序
1.國際經濟秩序的含義
2.舊國際經濟秩序分析3.G—8 與國際經濟秩序二、新國際經濟秩序
1.南北經濟關系分析
2.新國際經濟秩序的提出
3.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
第十章 結束語:經濟全球化趨勢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的演變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與動因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與發展格局
一、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