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基本要求及適用范圍概述
基本要求: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要求,熟練掌握新聞學與傳播學基礎理論以及新聞與傳播學的常見研究范式,唯物辯證地認識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和客觀規律,了解媒介進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結合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演變,善于運用新聞與傳播學的理論工具去認識各種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適用范圍:本考試大綱適用于普通高校畢業生參加我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學
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二、題型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 分,考試時間為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題結構
試題類型包括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材料寫作題等。
三、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新聞采訪與寫作
(一)新聞采訪的本質和主客體
1.新聞采訪的含義和特點
2.新聞采訪活動的本質
3.新聞采訪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
(二)新聞發現與選題策劃
1.新聞發現的意義、目標與依據、過程與方法
2.新聞選題的內涵、作用與確定
3.采訪策劃的原則與方法
(三)新聞采訪的類型與準備
1.新聞采訪的主要類型2.新聞采訪的準備工作
(四)新聞采訪的實施與方法
1.新聞采訪的具體實施2.新聞采訪的基本方法
(五)新聞寫作的共同規律
1.充分體現對象主體的價值2.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3.注重發揮事實本身的作用4.在真實的前提下追求時效
(六)各類新聞文體寫作
1.消息寫作2.通訊寫作
3.深度報道的寫作4.新聞評論的寫作第二部分:新聞編輯
(一) 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原則
1.新聞編輯工作的基本內容2.新聞編輯工作的原則
(二) 新聞編輯人員的素養與能力
1.新聞編輯人員的基本素養2.新聞編輯人員的專業能力
(三) 媒介定位與新聞編輯方針
1.新聞媒介定位的意義和內容
2.影響新聞媒介定位的主要因素
3.新聞編輯方針4.新聞產品設計
(四) 新聞報道的策劃與組織
1.新聞報道策劃及其主要類型
2.新聞報道的選題決策
3.新聞報道策劃方案的設計
4.新聞報道的實施與調控
(五) 新聞稿件的選擇與編輯
1.新聞稿件選擇的意義與方法
2.新聞稿件的編輯方法
3.新聞稿件配置的意義與方法
4.新聞差錯的“更正”
(六) 新聞標題制作
1.新聞標題的功能、結構與種類
2.新聞標題的內容選擇3.新聞標題的立場態度4.新聞標題的表達形式第三部分:網絡傳播概論(一)互聯網的演進及對傳媒業的影響
1.計算機網絡:互聯網的技術基礎
2.連接的演進:互聯網發展的內在邏輯
3.自進化:網絡媒體的演變
4.大變局:網絡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變革
5.重定向:互聯網的未來走向及對傳媒業的影響
(二)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
1.網絡的多重屬性
2.網絡傳播的基本形態
(三)網絡傳播的具體形式(四)網絡媒體與新聞傳播
1.網絡時代新聞生態的變化2.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歷程
3.國外網絡媒體的發展模式
4.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典型陷阱與困境
5.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專業主義與把關人
(五)網絡中的用戶
1.用戶在網絡中的生存特點
2.網絡用戶的需求
3.作為信息消費者的網絡用戶
4.作為新聞生產者的網絡用戶
5.用戶的群體互動及其影響
(六)網絡傳播的效果
1.網絡傳播效果的含義
2.網絡傳播與“議程設置” 3.網絡傳播與“沉默的螺旋”
(七)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
1.網絡與輿情、輿論2.網絡文化及其影響
3.網絡技術與“數字鴻溝”
4.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
四、參考書目
考試科目 | 參考書名 | 出版社 | 作者 |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 新聞采訪與寫作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新聞采訪與寫作》編寫組 |
新聞編輯(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新聞編輯》編寫組 | |
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彭蘭 |
(一)《新聞采訪與寫作》
本教材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學習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指導意義,同時在新聞采訪原則、記者職責與修養、新聞事實的選擇、新聞寫作原則等方面,也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作用,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馬工程”教材的特點。
教材層次清晰,內容豐富充實,案例鮮活有代表性,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新聞采訪與寫作的特點及規律,既注重宏觀的指導性和科學性,也注重微觀的實用性和技巧性。教材面對媒介融合的趨勢,與時俱進,注重與當今新聞界的實際接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除了詳細介紹傳統媒體的新聞采寫方法外,還專門介紹了當今最流行的網絡新聞寫作和融合報道,以及國外最前沿的新聞報道生產機制與形態,讓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二)《新聞編輯》(第二版)
本教材是修訂版。全書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新聞工作實踐,不僅系統地論述了新聞編輯的歷史發展、新聞編輯工作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對媒介定位、編輯方針、新聞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新聞報道的策劃與組織、新聞稿件的選擇和編輯、標題制作、圖片編輯、版面設計等新聞編輯業務內容進行了全面而翔實的闡述。教材還積極吸收媒介融合的最新發展成果,對多媒體新聞編輯與互動管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本書邏輯結構清晰,論述嚴謹,資料豐富,文字精煉,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理論指導性、可讀性和操作性。
(三)《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
本書是國內出版較早且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傳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動了國內新聞院系的網絡傳播教學。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體時代,密切關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向媒體領域的滲透,分析網絡傳播的內在規律,研究網絡傳播的各種潛在影響,對網絡傳播中的新現象、新手段與新思維進行了介紹與分析,重點補充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傳播、社會化媒體應用等新內容。與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結構上也有大的調整,不再沿用原來將網絡傳播實務與網絡傳播理論分為上下兩編的思路。作者認為,在今天的互聯網中,理論與實務問題是相互融合的,在結構上去除理論與實務內容之間的界限,可以獲得認識上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