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晚上7點,創新實踐基地第196期名家會客廳--“如何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線上講座在騰訊會議上順利開展,活動受到同學們的廣泛支持,共吸引來自64所不同高校44個不同專業的402名同學參與,整場活動持續兩個小時。
本次活動,主講人--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育新教授,曾以第一/通訊作者在ACS Nano等期刊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86篇,引用次數達到9500次,H index為51,擁有極其豐富的研究經歷,引得不少學生慕名而來。本次活動中,張教授主要為同學們傳授了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的技巧與方法。
一開始,張教授就強調發表論文應注重從“世界眼光”的角度出發,不單是為了獎學金、為了項目去發表,而要去關注論文在國際上的引用情況,關注所發表的論文對學界的影響。轉換思路后,同學們以后在準備論文的過程中就不會再覺得是在被“老板”剝削,因為這是為了自己而去發表的論文,為了獲得學界的關注和認可而去付出精力。張教授還提出不要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這樣出來的零下載、零引用的“僵尸論文”是沒有太大價值的。
緊接著,張教授指出部分研究生在發表論文過程中的常見錯誤,主要是大家很容易忽視的英語拼錯、字體糅雜以及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方面的低級錯誤。累積的低級錯誤過多,就會嚴重影響編輯對論文整體的評價,編輯甚至會因此質疑論文依據的數據是否也存在類似不嚴謹的情況。而且這類錯誤過多,導師在給論文糾錯的時候就沒法把更多時間放在正文專業相關的方面,這就需要同學們從這種低級錯誤開始重視自己論文的規范寫作。
除此之外,張教授強調寫作的用語也非常講究,一定要簡單明了,要改變四六級考試時的模板思維,盡量避免使用復雜的英文模板句型。比如“If it is assumed that”是四六級考試的常用詞句,但到了寫SCI就只需要一個單詞“If”,簡單明了。
IMRD結構是講座的另一個重點。張教授通過一張啞鈴形狀的圖,形象地將論文寫作依次分為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和Discussion四部分,并總結出寫作的難易程度——兩端難中間易,Introduction部分是最難寫的,越是不重視Introduction,論文的中稿率越低,這需要大家引起重視。其次難的則是Discussion部分,Method是最簡單的。而大家可以從最簡單的部分去寫,先從Method出發,最后才寫Introduction,由易到難,就避免像“過山車”一般去寫論文,這樣效率也能提上來了。接下來,張教授圍繞著IMRD結構逐一展開,講解了每部分寫作的方法與技巧,并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另外,張教授也鼓勵大家利用好學校的平臺資源,積極參加學術會議,而不是終日在宿舍看劇、睡覺、打麻將、打游戲。研究生應該克服粗心、懶惰、逃避和消極,要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張教授結束內容講解后,同學們紛紛留言向張教授請教論文寫作方面的問題,張教授也就同學們所請教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對此不少同學反饋通過這次活動收獲匪淺,甚至自發給老師發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由此可見大家對于本次活動的內容質量還是很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