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下午3點,重慶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第198期名家會客廳—“科研小白的進化:科研選題、文獻閱讀和科技寫作”線上講座在騰訊會議上順利開展,整場活動持續近兩個半小時,參與人數達到108人次。本期名家會客廳,主講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與光電技術學院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軍研究員,以一首自創七律作為開頭和引子,為我們回顧了他的科研歷程并以此為依據傳授了自己關于科研選題、文獻閱讀和科技寫作三方面的經驗和心得。
1、科研選題的辛苦歷程
很多時候,科研往往開始于一個相關實驗的重復或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楊教授用自己的兩段研究經歷告知了我們興趣往往就是最好的老師,但研究環境也是極其重要的。當面臨選擇什么樣的導師時,楊教授以個人的親身經歷告知我們了我們三點,導師能提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興趣會讓枯燥的研究生活變得更有趣;考慮研究組的產出情況,我們作為研究組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會受到整個研究組氛圍的影響;因人而異,量力而擇,有些方向看起來很有迷惑性或者說難度很大,大家開始科研前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
在面對艱辛的科研生活時,楊軍教授告訴我們,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利用的條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正能量而不是把自己淹沒在無休止的抱怨和牢騷當中。
2、文獻閱讀的關鍵要點
首先,閱讀文獻前,我們要思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自己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再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的思路進行比較;其次前言部分,是一個必須要閱讀的部分,它可以讓你了解到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以及目前遇到的瓶頸;其次實驗部分也要閱讀,可以借鑒方法的創新之處。
最關鍵的是,我們最后要記住文獻的歸檔、記錄和整理,這在我們之后的科研中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并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3、論文寫作的“武功秘籍”
在說到論文寫作部分,楊軍教授首先給我們總結了論文的基本模板與規格,即論文的一整個大致框架,一共分為了18個部分。除此外,楊軍教授還細心指導了這18部分每個部分需要注意的點和可以運用的技巧。面對標題,楊軍教授指出其是“The Face of a Manuscript”,而摘要就是“The Heart of a Manuscript”,并表明,標題和摘要之間的相關性很重要。
在講座即將結束之際,楊軍教授還提出了他認為的“好學生”與“壞學生”之間差距在于,是追求挖掘自己的上限還是只要滿足畢業的下限,有沒有自己彌補自己短板的動力!
楊軍教授結束內容講解后,同學們也紛紛留言向楊軍教授請教相關問題,楊軍教授也針對問題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不少同學們反饋通過這次活動自己獲益匪淺,由此可見大家對本次活動的內容還是很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