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綜合考試是新鄉醫學院為招收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公共衛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學業水平,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Ⅰ.考試范圍
考試內容涉及以下三門課程:《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Ⅱ.考試要求
本考試大綱作為學校命題和考生復習的依據,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以上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學科的進展動態,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本試卷滿分為300 分,考試時間為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各占約1/3。
(四)試卷題型結構
1. 單選題,40%
2. 名詞解釋,10%
3. 簡答題,20%
4. 論述題,30%
Ⅴ.考查內容
要求:考核要求見下述相應內容,重要概念要求掌握對應的英文術語。
參考書目:
1.環境衛生學,第8版,楊克敵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2.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第8版,孫貴范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3.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8版,孫長顥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4.2021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指導用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一部分 環境衛生學第一章 緒論
1. 掌握
(1)環境衛生學的定義。環境衛生學的含義及其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2)環境介質、環境因素及相關內容的重要概念。
(3)環境衛生學的研究內容。
2. 熟悉
(1)環境衛生學的研究對象及人類環境的組成。
(2)闡述機體-環境的相互作用對推動今后環境衛生學發展的作用。
3. 了解
(1)全球著名的環境污染事件及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內涵思政元素)
(2)我國環境衛生學的發展簡史及我國環境衛生學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1. 掌握
(1)人類自然環境的基本構成。
(2)生態系統及其組成、食物鏈、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概念。
(3)健康效應譜與敏感人群的概念、內容和意義。
2. 熟悉
(1)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急、慢性危害,三致作用)。
(2)地球化學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3)危險度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3. 了解
(1)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
(2)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和環境毒理學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大氣衛生
1. 掌握
(1)大氣的特征及其衛生學意義。
(2)大氣污染的來源。
(3)影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的因素。
(4)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和間接危害。
(5)大氣中主要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 熟悉
(1)大氣中污染物的種類和存在形式。
(2)大氣中污染物的轉歸。
(3)我國制訂和修訂大氣衛生標準的原則和方法。
(4)大氣污染緊急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3. 了解
(1)大氣的結構及其物理性狀。
(2)大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與監測(目的、內容和方法)。
(3)制訂大氣衛生標準的衛生學意義。
(4)人群現場調查的方法和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第四章 水體衛生
1. 掌握
(1)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衛生學特征。
(2)水質物理性狀指標、化學性狀指標和生物學性狀指標。
(3)生物放大在水體污染物轉歸中的作用。
(4)水體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 熟悉
(1)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源及其對水體的污染特征。
(2)水體自凈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3)汞污染的危害及水俁病的發病機制。
(4)水體衛生防護和監測的意義。
3. 了解
(1)水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2)我國水體污染的現狀。
(3)水環境標準。
(4)水體衛生防護和監測的基本方法。
(5)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
第五章 飲用水衛生
1. 掌握
(1)飲用水生物學污染與介水傳染病的相關知識。
(2)飲用水氯化消毒副產物與健康的相關知識。
(3)飲用水衛生標準及其制定原則和依據。
(4)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各項指標的衛生學意義。
(5)集中式給水水源選擇的原則和衛生防護。
(6)集中式給水水質處理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
(1)飲用水化學污染與中毒的相關知識。
(2)高層建筑二次供水污染與健康的相關知識。
(3)集中式給水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的基本方法。
3. 了解
(1)飲用水的衛生學意義。
(2)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制定的歷史沿革。
(3)衛生標準值與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水平的相對意義。
(4)我國用水量標準的衛生學意義。
(5)氯化消毒技術以外的水質消毒技術。
(6)水質的特殊處理和深度處理方法。
(7)配水管網的衛生要求。
(8)涉水產品存在的衛生問題。
(9)分散式給水的衛生學要求。(10)農村給水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的基本方法。
(11)飲用水水源污染應急事件的調查處理原則。
第六章 土壤衛生
1. 掌握
(1)土壤的衛生學意義。
(2)土壤污染的概念。
(3)土壤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 熟悉
(1)土壤污染的來源、自凈與污染物的轉歸。
(2)土壤衛生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與固體廢棄物控制標準。
3. 了解
(1)土壤的特征及其與環境污染物降解的關系。
(2)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3)土壤衛生防護。
(4)土壤衛生監督與監測。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1. 掌握
(1)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2)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環境硒水平有關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影響因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
2. 熟悉
(1)不同地球化學性疾病的預防措施與治療原則。
(2)碘、氟在體內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3. 了解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與蟲媒性地方病的區別。
第八章 環境污染性疾病
1. 掌握環境污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其特點。
2. 熟悉慢性甲基汞中毒和慢性鎘中毒的發病原因、主要機制、主要臨床表現及防制原則。
3. 了解宣威肺癌的病因及防制措施,軍團菌病的流行病學特征、主要臨床表現、診斷
和防治措施。
第九章 住宅與辦公場所衛生
1. 掌握
(1)住宅的衛生學意義和要求。
(2)室內小氣候的概念及對人體熱平衡的影響。
(3)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特點、危害、評價和控制措施。
(4)公共場所的概念、衛生學特點。
2. 熟悉
(1)住宅設計中的健康影響因素。
(2)反映小氣候對人體影響的常用生理指標。
(3)辦公場所污染物的分類和危害以及衛生管理與監督。
(4)不同公共場所中對健康影響的主要因素,不同公共場所衛生要求。
3. 了解
(1)住宅噪聲、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的來源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2)住宅衛生的衛生防護措施和住宅的衛生管理,住宅的衛生監督。
(3)辦公場所衛生的概念、基本衛生要求和衛生學特點。
第十章 公共場所衛生
1. 掌握 公共場所的概念和衛生學特點。
2. 熟悉
(1)不同公共場所中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主要因素。
(2)不同公共場所衛生要求。
(3)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及衛生監督方式。
3. 了解 公共場所研究的內容。
第十一章 城鄉規劃衛生
1. 掌握
(1)自然環境因素對城鄉規劃的衛生學意義。
(2)城市功能分區的原則和各功能分區的衛生學要求。
(3)居住區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及其衛生學意義。
(4)城市綠化的衛生學意義。
(5)城市環境噪聲的來源、評價指標及標準。
2. 熟悉
(1)我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2)城市規劃的其他衛生問題(交通、廢水和垃圾處理、光污染等)。
(3)城鄉規劃衛生監督的主要內容。
3. 了解
(1)城鄉規劃的任務和目的。
(2)衛生部門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3)居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
(4)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
(5)村鎮規劃衛生的原則和衛生要求。
第十二章 環境質量評價
1. 掌握
(1)環境質量評價的概念、目的、作用、種類、內容和程序。
(2)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的基本要素,掌握環境質量評價的常用方法。
(3)數理統計方法中的常用統計量的計算及其在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意義。
(4)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目的、作用、內容和程序。
2. 熟悉
(1)污染源的調查評價目的、內容。
(2)確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方法。
(3)環境污染的暴露評價、人群健康效應評價。
(4)環境健康影響評價的含義、內容和技術工作程序。
3. 了解
(1)環境質量指數概念、特點和種類。
(2)健康經濟損失評價。第十三章 家用化學品衛生
1. 掌握
(1)家用化學品的分類。
(2)家用化學品對健康的影響。
2. 熟悉 家用化學品安全性評價的程序與衛生標準。
3. 了解 家用化學品的衛生監督與管理。
第十四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 掌握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及其特征。
2. 熟悉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準備及應急處理。
3. 了解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定義及分類。
第十五章 自然災害環境衛生
1. 掌握 自然災害的概念、分類和衛生應急措施。
2. 熟悉 自然災害所引起的常見疾病。
3. 了解 自然災害的發生對人群健康影響。